“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王华芳能这样坚持照顾哥哥20年真是太不容易了。”在胡埭镇鸿翔村的乡邻眼中,王华芳家庭是当之无愧的“最美家庭”。她20年不离不弃,照顾瘫痪在床的哥哥,用勤劳撑起了整个家。说到其中的艰苦曲折,王华芳始终神情坚毅:“血浓于水,扛起这个家是我的责任。”
199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她哥哥下身瘫痪,失去行走能力。王华芳的父母对她哥哥期望很高,本来已经在忙他结婚的事了,但是因为这场变故,整日以泪洗面。当时年仅20岁的王华芳,放弃了在外打工挣钱的机会,开始照顾残疾哥哥。“我只有一个儿子,可我也只有一个女儿。看着女儿这么牺牲自己,我心里也不好受啊。”王华芳的母亲已经80多岁,每每想起这些年亏欠女儿的,眼中总含热泪。
王华芳每天早上5点钟就要起床,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然后为哥哥接屎把尿、洗漱、喂饭、擦身。为了不让他生褥疮,每隔2个小时,她要给他翻一次身,天气一热,每个小时就要翻一次。除此之外,她还要忙自己的蔬菜田和桃林,又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及父母。“有一年,爷爷患胃癌,我只能医院、家里两头跑,伺候完爷爷,又要回来照顾瘫痪在床的哥哥。”王华芳像一个不断旋转的陀螺,终日忙得脚打后脑勺。“尽管那些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为了家里也值得。更何况有村委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时常来帮我们,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别人给王华芳介绍对象时,“要么不嫁,要么和哥哥一起嫁。”成为她唯一的条件。正是这种坚持感动了来自南京的王照兵,他冲破家庭阻挠,毅然从南京来到了无锡。“我被她善良坚守的品质感动了,这样为爱无私奉献的人值得我付出,我愿意和她一起来撑起这个家。”王照兵说。有时候,病痛的折磨让哥哥的脾气变得有些古怪,会因为一些小事吵起来,这时,夫妻二人就会充当心理医生,多和哥哥讲讲最近发生的事,对于家里的事情,听听他的想法和意见,“人长时间闷在家里,心情总会有点郁闷的。多沟通,也是很重要的关心。”
不仅要守小家,更要为大家。“村里的小辈大部分都出去了,留下来的老人多是行动不便,有时间我就会送些蔬菜和馒头给他们。”空闲之余,王华芳和丈夫王照兵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邻里乡亲讲健康、讲婚姻、讲感恩、讲道德,成了邻里纠纷的“热心调解员”和家喻户晓的“草根宣讲员”。
(宋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