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夏季唯一的节日,也是首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古人对于这一节日的庆祝有着一套繁复的礼仪,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过端午也有了不少新的理解,如今在无锡还保留着哪些端午习俗?记者进行了一番实地探访。
吃粽子,小脚粽最为独特
“蒲叶吴刀绿,筠筒楚粽香。”一到端午节前后,随处都可以闻到粽子的香味。这香味不仅来自糯米,还源于那碧绿的粽叶。无锡多水,滩涂自然也多,细长的芦苇荡就是天然的宝库。
老一辈的无锡人向来更推崇自家裹的小脚粽子。为了寻找原汁原味的粽子,记者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惠山区的沈家村。顺着新修的水泥路,记者来到了这个被大片农田包围的自然村,村里三五个阿婆正聚在一起浸米、烫粽叶、填馅料……她们虽然上了年纪,但手上的功夫丝毫不差。闲聊之余,不一会就包了满满一盆,架起土灶大火一煮,满村都是粽香。记者现场尝了一口,香甜软糯,口齿留香。
在当地村民看来,小脚粽能流传至今自是有其独到之处。与别处的粽子相比,无锡的小脚粽外形独特,类似于古时候的“三寸金莲”,粽叶用得更多,糯米塞得更加紧实,因此久煮之后清香更甚。无锡人喜甜,起初粽子最常见的吃法便是白米粽蘸糖吃,赤豆、红枣粽子也是很多人的心头好。随着粽子种类越发丰富,咸肉粽、蛋黄粽这些咸口粽子也渐渐加入了无锡人的食谱。没有所谓的甜咸之争,在这里无论什么口味的粽子都能找到喜欢吃的人。
戴香囊,芳香四溢蚊虫不近身
五月初五前后,户户家门口都会挂上两种特殊的药草,其貌不扬,用途不小。它们就是艾草和菖蒲。无锡人习惯将其用绳子扎成一束放于门外,当路过时还能闻到草药的清香味。这种香气是蚊虫最害怕的,便也起到了驱虫驱蚊的功效。
从农村搬到城里,这两种草药也就不好找了起来。家住仙河苑的陆阿婆为此早早做了打算,她提前向与自己交好的老人讨要了一份过来,由于门头和窗户处不好悬挂,便将其挂在了门把手上。临近的几户人家也都如法炮制挂上了艾草。捆绑草药的绳子特意选用红色。据陆阿婆介绍,红色自古就是吉利的颜色,可以更好地驱邪祈福。
为了时时刻刻都能起到驱虫的功效,妈妈辈都会亲手制作小型便携的香囊。每家每户的配方都不相同,苍木、藿香、艾叶、肉桂是其中较为常见的几种原料。制作过程也是十分简单,只需要将所需的原料磨成粉末装在布袋里,最后以棉花封口避免粉末漏出即可。香囊的形状和样式并不固定,出行时可以戴在身上,睡觉时就挂在床头,这样连梦中都是草药的芳香。
挂鸭蛋,吉祥好运寓意满满
汪曾祺先生曾写过一篇《端午的鸭蛋》,文中提及:“端午节,我们那里兴挂‘鸭蛋络子’。”文章虽描述的是江苏高邮,但这一习俗在无锡也是一直有的。早些年,无锡人常用煮熟的新鲜鸭蛋,现在更多的是改用了现成的咸鸭蛋。但孩子们给蛋“选美”的过程依旧不能少,他们会精心选一个自己心仪的咸鸭蛋。有人会问这鸭蛋有什么可挑的,不都长得一样吗?其实这里也是有学问的。一要挑淡青壳的,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鸭蛋挑好了,还需要一个蛋络子。
市民沈静娟现场向记者演示了制作过程,一根毛线作为起始,在这个基础上绑上剩余的五根毛线,两两交织,重复着连续编织五六层就完成了。她将鸭蛋装在络子里,挂在九十多岁高龄外婆的脖子上。在沈静娟眼里,外婆现在才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将美好的祝愿送给老人家时,老人笑得十分开心。在胸前挂鸭蛋络子含有祝福之意,祈祷一年中吉祥好运。孩子们如果有一个鸭蛋络子,就会像勋章一样炫耀。两两之间还会相互斗蛋,蛋破了也并不气馁,他们会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也不会浪费。端午节,无锡本就流行吃“五黄”,即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和咸鸭蛋黄的传统。
镇五毒,鞋子、肚兜齐上阵
俗话说:“端午到,五毒醒”,五毒究竟指的是哪五种呢?端午处于仲夏之际,天气逐渐转热,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开始出没,它们是俗语中的五毒。在上个世纪的无锡,人们会将五毒、鸡、虎等元素融入孩子的日常服饰中,寓意五毒退散、平安喜乐的含义。
在荣巷,记者特意找到了八十多岁的罗阿婆,她是这类传统题材刺绣的一把好手。每年端午节她都会带着一帮小辈赶制一批虎头鞋和肚兜。他们预先在布上打上初稿确定图案各自的位置,等到落针的时候就能做到稳、准、快。虎头鞋有大有小,排成一排看着十分讨喜,肚兜以红色做底,上面会绣上公鸡和五毒。当问及为何是绣老虎和公鸡时,罗阿婆告诉记者:“一物降一物,就算是如此毒的五毒也是有克星的,无论是五毒之首的蝎子还是其他四个,一旦遇到公鸡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老虎是百兽之王,自然也是可以镇五毒的。”这些服饰颜色丰富多彩,民俗意味浓厚,寓意也很是应景,很多年轻人看了这些传统的设计也很喜欢。
赛龙舟,团结与体力的较量
时至今日,赛龙舟还是无锡人过端午节最火爆的民俗活动之一。荡口古镇、江阴月城镇等地都是龙舟赛的重要阵地,无锡每一处河湖的龙舟赛都赛出了自己的风格。3日上午,在鹅湖镇玫瑰园南青荡水域,一场激动人心的龙舟大赛展开了激烈角逐。桨手们动作整齐划一,力争超越对手。两岸、桥上聚集着不少前来观赛的市民,他们化身啦啦队员。加油声、呐喊声不断,热闹激烈的氛围一直伴随着整场比赛。记者在人群中还发现了几位外籍友人的身影,他们也被现场的热情所点燃。
“龙舟比赛的胜负关键不在于个人的技术水平,团队的凝聚力、互相默契的配合才是制胜的关键。”参赛选手表示,龙舟精神讲的就是集体主义,鼓手、舵手、桨手缺一不可。“吴文化”发源地的无锡早已不需要水上漂泊暴晒捕捞来满足温饱,但当一船鲜衣怒汉齐声激浪时,流传千年的民俗文化依旧让人动容。
(晚报记者 殷婉婷/文 史晨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