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空间。6月8日是第14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5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记者从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无锡虽不临海,但与海洋有着深厚的渊源,在探秘那片未知的蓝,无锡结出的累累硕果让全国乃至世界瞩目。
渊源
探探无锡的“蓝色家底”
在很多市民的认知中,无锡不靠海,海洋距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事实上,无锡虽不临海,但与海洋渊源颇深。距今6000年左右,长江大致在现今的扬州、镇江一带入海,江阴属古长江三角洲的海湾地带。距今5000年左右,古长江入海口转移至现今的江阴附近,江阴历代为江防要塞,现今仍然是长江咽喉。江阴素有“江尾海头”之称,如今依托长江深水航道,港口航线直达全球各地,海洋经济发展独具特色。
“载人深潜领域,是无锡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人士介绍,无锡拥有全球前三的海洋装备总体性能保障和新型装备总体设计技术开发的科研力量,“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国之重器均闪耀着无锡元素。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无锡有着丰厚的海洋产业“家底”。根据调查,2020年无锡市涉海单位名录库最终认定涉海单位近400家,从行业分布来看,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工业三大重点海洋产业数量占比分别为55.6%、21.7%和17.1%。
从空间分布来看,涉海单位覆盖全市各个行政区,其中江阴市数量最多,占53.7%,主要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梁溪区次之,占19.6%,主要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惠山区、宜兴市涉海单位分别占总数的2.8%、2.1%;剩余三区涉海单位数量较为平均。
凭借厚实的海洋产业“家底”,近年来无锡的海洋经济“蓝色引擎”释放巨大能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人士介绍,2015-2020年,无锡市海洋生产总值由495.22亿元增长到612.17亿元,年均增速达4.3%,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5.0%-6.0%,占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在8.0%。
格局
一轴双带两核全域
浩瀚海洋蕴藏的机遇正日益显现,无锡发展海洋经济虽然有很多优势,但目前还存在不少短板。比如,海洋经济对无锡市整体社会经济的贡献率较低,主要海洋产业中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模不大,公众的海洋意识不强等。围绕这些问题,《无锡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出炉,为全市谋划了未来五年的“海洋之路”。
“这是无锡市首次编制的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意味着无锡大踏步迈向深蓝,开辟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人士介绍,根据海洋产业“家底”和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等,“十四五”期间,无锡将打造“一轴联通、双带驱动,两核引领,全域协同”的海洋发展格局,聚力打造江苏省海洋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高地、江海联运中转枢纽和物流中心,拓展海洋经济新空间。
据介绍,海洋经济的发展要系统规划,“一轴”为长江太湖发展轴,构建江海河湖统筹发展格局;“双带”为沿江海洋经济支撑带和太湖湾海洋科技创新带,将通过发挥3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的“黄金效益”和在深海装备技术领域的雄厚技术,打造海洋经济新增长点;“两核”为现代航运及港口物流基地、海洋先进制造业基地。该人士还指出,强化海洋经济不仅仅是沿海经济的理念,非沿海地区也要积极面向大海、借道出海,优化配置全市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为此,无锡聚焦全域协同,深化涉海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推进锡澄锡宜一体化发展,使无锡全域成为海洋经济腹地。
期待
海洋融入城市贴近生活
海洋经济蓝图已绘就,“向海而生”该如何发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人士表示,无锡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目前,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化等都被列入重点任务清单。根据目标,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速6.8%,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7.7%,到2035年建成非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城市。对于市民来说,未来将有更多的海洋生物药材、海洋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特殊功能海洋化妆品走进我们的生活。
向海洋进军,离不开科技和人才支撑。规划提出,无锡将整合无锡市涉海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以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为核心,争取深海前沿领域国家实验室布局无锡,到2025年建成多学科、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开放、共享的创新研究机构,到2035年建成世界顶尖的深海技术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无锡在深海技术领域的雄厚基础,深入开展深海空间站、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研究攻关。
对于无锡的“海洋迷”来说,接下来还有大波福利,更多的海洋主题活动将落地无锡。8日,一场以“探索神秘海洋”为主题的科普营活动将在融创海世界拉开帷幕。值得期待的是,无锡未来还将打造城市海洋文化新空间,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逐步纳入海洋特色,在城市建设景观设计中加入海洋文化元素,逐步建设一批海洋主题公园、海洋博物馆、海洋文化展示长廊等。
(晚报记者 蔡佳)
多知道点
保护海洋
我们能做点什么?
百川归海,地球上海洋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1%,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大陆岸线1.8万多公里。
中国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2万多种,是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具有丰富的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在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的海洋生境中,有数百上千种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海草、红树植物、珊瑚等海洋生物生存繁衍。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污染排放、过度捕捞、滥采资源等一系列不合理不可持续的行为,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虽然无锡不靠海,但关爱海洋每个市民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专家呼吁市民加强对海洋生物的认识,不损害海洋生态资源,不购买珊瑚、海龟等法律规章禁止的海洋生物制品,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不向海洋及沙滩丢弃垃圾,保护生态平衡;使用无磷洗衣粉,不随手把过期药物等化学用品冲入下水道;不将未经处理的污水随意排放到河流、湖泊、海洋中;少用塑料制品,减少塑化海洋,共同保护我们的蓝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