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十年执行案终执结

滨湖执行实现首例 司法救助金回转

  本报讯 昨天,记者从滨湖法院了解到,一起近十年的执行案件终于画上了句号,申请人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执行款,并将此前收到的救助金返还给了法院,这也是滨湖法院执行局首笔回转的救助金。

  李某是本案的申请执行人,多年前就带着家人从四川来到无锡打工。悲剧发生在2012年。某天,李某的独子与张某等五人发生了矛盾,进而引发剧烈冲突,张某等人为泄愤持械伤害了李某的儿子并导致其最终死亡。虽然张某等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夫妻俩无法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李某的妻子更是一病不起。这些年来,李某靠着做保安的工作收入,勉强维持着两人的生计。

  从滨湖法院执行局了解到,悲剧的第二年李某曾向滨湖法院申请执行,执行金额为54.5万元,但受限于当时的执行条件,法院并未查找到张某等人名下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也就无法在经济上缓解李某夫妻俩的窘迫。对此,李某虽然失望,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2014年4月,滨湖法院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为了帮助李某夫妻俩的生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滨湖法院执行局先后两次帮助李某申请到了司法救助金,计6万元。办案的法官表示,他至今都清晰记得李某第一次拿到司法救助金时,那一脸不敢置信又充满感激的复杂表情。

  事情转机出现在今年一次例行的“终本案件回头看”。据介绍,“终本案件回头看”,是指执行案件被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执行法院每六个月都会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一次被执行人的财产,及时研判后续执行方向。今年4月份,执行法官项晶发现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里有3000多元钱,立即将其冻结,并联系了本案的五名被执行人。项晶介绍,这五人有的在无锡打工,有的已经搬到上海居住,还有的刚刚出狱,开展执行工作迫在眉睫。

  考虑到案件特殊性,项晶当即汇报了此事,团队结合当前疫情态势,分析后,决定一方面加大对被执行人法律释明、压力传导、深入查控财产线索,另一方面及时与申请人沟通,明确诉求,为最终促成申请人与被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打好基础。经过多次协调、沟通,被执行人最终同意凑钱,以一次性支付45万元清结本案。5月下旬,这笔款项汇入法院账户,项晶立即将这一消息电话告知了李某。

  记者了解到,在案件全部执行完毕后,原本发放给李某的救助金要予以返还,以便救助其他案件中的困难当事人,对此李某也没有异议。据悉,2021年滨湖法院执行局共发放救助金57.55万元,涉及23起案件36人,而李某这起案件是执行局首笔回转的救助金。(甄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