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骁锋 文 |
《廊桥笔记》。拿到晓敏的新书,盯着封面看了半天,忽然有了发现。
或许,对于晓敏,写作这么一本书,本来就是宿命。
晓敏姓鲁,鱼日鲁,鲁班的鲁:鱼者,水也,日者,天也——有水有天有大匠,姓名中就隐藏着一座桥。
而且鱼上日下,藏天于水,还是座有盖的廊桥。
当然,这些只不过是玩笑。但晓敏对廊桥的痴迷,我是亲眼所见的。
曾经与晓敏一起参加过江西信丰的一个笔会。信丰有座清代的玉带廊桥,但距离县城约有50公里,而且路况很不好,主办方没有安排参观,但晓敏却坚决放弃其他舒适的行程,借了一辆车,拉我作陪,颠簸一个多小时,并冒雨走了几百米泥泞的山路,自行前往探访。
作为一个相当注重自身形象的清秀型学者,晓敏平时不无矜持,但见到玉带桥的第一眼,就表现出了掩饰不住的激动。他在桥上来回行走,高低张望,不断停下来抚摩桥栏与屋柱,嘴里好像还低声嘟囔着什么。后来,他甚至不顾雨天泥滑,踩着高低交错的岩石,钻到桥墩的河滩,从下往上仔细观察。
带着两裤腿污泥重新上桥之后,晓敏给我科普了一大通这座桥梁的价值与独特之处。看起来,他极为兴奋,语速也比平时快上许多,而且充斥着大量的专业名词。我已经记不得他到底说了什么,只知道,那个阴沉的雨天,在赣南的寂静山林,在这座头尾不足百米的廊桥上,他足足待了两个多小时,最终还是我实在不耐烦,拖他走了。
玉带桥,只是晓敏实地勘察的无数座廊桥之一。在《廊桥笔记》的简介中,晓敏提到,他的这本著作,呈现了中国五大廊桥群以及十七座典型廊桥的建筑风貌,并力图对中国廊桥两千多年的历史加以梳理。我相信他做到了。
《廊桥笔记》在建筑学上的价值,自有方家评论。作为一个散文写作者,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的温度。还是以玉带桥为例,除了选址、弧度、拱跨、流向等专业技术的介绍,晓敏还叙述了信丰人余凤岐为造此桥毁家卖身的感人事迹,令一座架设于山野的老桥,隐隐然具备了某种图腾、乃至信仰的意味。
类似的故事,在《笔记》中随处可见。我感觉得到,晓敏在竭力挖掘所有廊桥的独特性格,假如有可能,他想让笔下的每一座廊桥都拥有呼吸和心跳。
有时候,他的描写甚至令我感觉,他将自己都附魂于桥了——
比如,“整整一个午后,来来往往的脚步从我身边经过、消失。高跟鞋、布鞋、皮鞋、运动鞋、凉鞋,甚至还有一双破了个洞的解放鞋……”这段描写永和桥的文字,他分明不自觉地用了一块桥板的视角。
这段低到脚底的文字,还令我又想起了信丰民间关于余凤岐修玉带桥的传说。说是凤岐修桥不成抑郁而终,转世出生后再次发愿,终于造桥成功。
这本《廊桥笔记》,果然像是“廊人”晓敏的宿命。
《廊桥笔记》,鲁晓敏 著,吴卫平 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定价: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