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拿我‘618’团购的生态鸡蛋,货到了吧?”昨天,在无锡堰新路上一家社区团购商品提取点,有居民找到“团长”梁晓霞,在报出提货码后,顺利取走了团购的鸡蛋。这两天,电商节“618”是热门话题。不少电商平台在离“618”还有20余天时就开始预热,市民们提前采购的商品也陆续到货。在无锡,有许多社区团购“团长”,随着“618”来临,他们有没有也跟着“热”起来?对于“618”社区团购的促销,消费者是否买账?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走访。
接地气是“硬杠杠”
社区
团购
“西北凉皮还剩一份,欲购从速”“哈密瓜25元3个!甜如蜂蜜,脆过雪梨!”这两天,伴随着“618”的到来,住在经开区的微信名为“百乐味凌食哥”社区团购“凌团长”在微信群“喊话”的频率也比平时多了些。
“凌团长”今年40出头,做团长已超过5年,每天要在10个总计5000人的微信群里发布10多个商品。几十筐的杨梅、铺满一货架的面包在几小时内就全部售空。马山杨梅、阳山水蜜桃、金枕头榴莲、冰淇淋饮料、馄饨披萨包子……从当季水果再到早餐点心,团购聚焦于“吃”,种类丰富,覆盖老中青三代年龄段的需求。“老年人很喜欢买馄饨饺子,还有一些像牛骨头、东海小鲳鱼这样的生鲜。年轻人和稍微年长一些的顾客买零食、饮料水果更多些。”“凌团长”介绍道。从事团购多年,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四季表”,哪些季节团购哪些产品,根本无需提前计划。“零食、早餐点心、蛋、奶、鱼、肉是贯穿全年的,春天的橘子、桑葚;夏天的杨梅、冰淇淋、小龙虾;秋冬季节的柚子、梨、大枣;还有像端午、520这样的节日菖蒲、鲜花会热销。只有接地气的商品,才有好销路。”
在团购刚刚起步的时候,一般是“人找货”,需要自己到市场上跟商家讨价还价争取最优惠的价格,再把货拉回来。随着顾客群逐渐壮大,陆续有商家主动找上门,“现在,除了水果是我自己到朝阳市场上进货,其他的商品几乎都是厂家自己送货上门。”“凌团长”说。
“凌团长”说,最初团购的时候,都是自己发商品,发布在微信群之后才有顾客购买,后来时间做久了,在顾客群体树立了口碑,渐渐会有客人主动要求购买某款商品。随着客人需求越来越多,他便开启了代购生涯,有段时间,他每周五都要赶早去苏州采购。“每到周五,我和我家人5点多就要起床,开1个多小时的车去苏州山姆超市采购。像烧鸡这样的热门产品往往都有限购,我们常常是排队结完账后又回去再买。”
“凌团长”每次去苏州都至少消费两三万元,汽车里塞得满满当当。他还会购买苏州老字号的烧鸡或者时令青团,争取最大程度满足团友需求。“无锡有一批职业代购,经常去南京、上海采购当地特色食品,我会与他们建立合作,团友在家门口就能‘吃遍’江浙沪。”与此同时,“凌团长”还会与无锡的其他团长们一起“拼单”,购买外地的口碑产品。最近,他们订购了来自山东崂山上千箱的蜜杏,拿到各自的社群团购群里售卖。
审美
疲劳
全年团购,不必坐等“618”
梁晓霞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她做的团购平台有七八个。之前,每当“618”来临都较为忙碌,也经历了社区团购的红利时期。不过,“今年端午之前每天还有150件左右的客单,现在每天仅有七八十件。”在梁晓霞的货物统计清单上,数字的变化让她很是感叹,今年生鲜电商“618”有点“后劲不足”。和以前“618”期间社区团购随手就可以“薅到羊毛”相比,今年优惠力度不如从前。
“全年中,我们360天都在促销,可以说几乎每天都是“618”,在价格和品种上,没有大的变化。”“凌团长”介绍。群友“福利”始终处于进行时带来一个结果就是,当某个电商节优惠没有更好的“玩法”时,消费者购物欲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梁晓霞也认为平时社区团购的商品已经很便宜了,再辅以“新人专享”“一角专享”“限时秒杀”等,优惠力度足够大。相比而言,“今年的‘618’生鲜电商优惠活动比往年少了,所以反而没有以前忙碌。”夏季又是传统的淡季,这个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对于以生鲜商品为主流的团购平台来说,物流过程中各个环节对商品的保鲜是个不小的压力。再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担心生鲜商品不易储存,客单量出现变化是正常现象。
“下半场”
“宅经济”带来新机遇
社区团购走的是薄利多销路子,整个社区团购行业,自从两年前便加快了洗牌的速度,随着头部电商“巨头”强势进入,中小玩家的社区团购开始离场。以往,社区团购将产品销售中的不少利润让利于团长和消费者,不仅提升了“团长”工作的积极性,还带动了平台产品的销售,满足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多方共赢。“可如今佣金几乎减少了一半”,梁晓霞说,截至5月份,佣金还可达到百分之十,现在只有百分之五甚至更少,报酬的下滑降低了“团长”们的积极性。
自称己有多年网购经历的市民陈女士表示,如今团购平台补贴渐渐萎缩,不再像以前抢滩市场“跑马圈地”时那样给出“实笃笃”的优惠了。
业内人士认为,这两年随着“宅经济”的到来,消费者在线消费需求增长很快,在线消费日常化,这也给团购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下半场”的竞争,就看谁能在“宅经济”中抢得先机。与当初电商节购物图的是手机、电子数码产品、化妆品等“高大上”消费品大幅优惠相比,如今俨然进入“下半场”的电商购物节更多承载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场景也悄然变成了从城市到乡村、从“后浪”到“银发”全覆盖的消费场景。
(晚报记者 黄振 陈婧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