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80年的办学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精诚勤朴”之校训始终镌刻在学校发展的脉络之中,历经时代风雨依旧昭彰,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表达了学校用什么样的精神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以精勤之园丁浇灌茵茵“春草”
2020年省级课程基地立项“体验·创新”语言课程基地立足语言类学科核心素养,以文化为载体,以价值为导向,实现六高中课程建设、教学模型、育人环境、交流平台的全面提升。
新的课堂教学要从原来的“效率至上”转变为“关注效能”,即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更加关注学生的潜能实现,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实现知识迁移和意义建构,力图使学生在更加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的逐步提升。经过反复的学习与实践,学校提出了“情境创设——提出任务——研究分析——任务解决——评价总结”五步模式,使得学校的课堂更加符合现在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
2018年,学校李曼泓、胡德兰两位市级学科带头人分别组建校级语文、英语学科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主要成员由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在教科室的督导下有计划地开展学习、研究、实践工作。目前,两个工作室正依托省市级课题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学校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教学成绩普遍在同学科教师中居于前列,并成为论文发表与获奖及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三年来,新增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教学能手4人、教学新秀5人,德育能手3人,德育新秀4人。11位教师获得省市级基本功、课堂教学竞赛奖项;40余位老师辅导学生获得国家及省市级学科竞赛奖项。
润物无声,言传身教。六高中的老师们不仅精于教学研究,更是有格、有爱,他们严格于学生的养成教育,一言一行,物品穿戴都要提要求上规范;他们欣喜于学生的点滴成长,手机里必定有许许多多学生的照片视频;他们善于肯定、鼓励学生,学期考试节点时,给学生们买小礼物纪念品毫不心疼……更有党员教师“一对一”帮困助学,用实际物资帮助贫困生,用实际行动帮助学困生,寒冬暑热也积极开展家访,让学生家庭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因此,六高中的毕业生们,无论成绩好坏,回校看望老师特别勤快,从心底感念老师的教导爱护。
做诚朴之青年激发勃勃生气
00后学生的生活折射出中国城市化和消费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带来了价值冲击,更带来了价值冲突,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帮助他们填补这片空白区域。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构建,学校要为学生打造一片精神沃土,修正心灵力量,解决矛盾认知。
近十年来,学校的感恩教育已逐渐发展为一套成熟且行之有效的育人体系。诚朴青年是代表学校的一个精神文化符号,既是学校的教育目的,更是学校对学生的一种期待,涵育“心中有大爱,脚下有底线,生活有温度,前行有同伴”的现代化合格公民。在此基础上,聚焦诚信、感恩、互助、奉献的核心品格,培塑诚朴青年。
感恩文化宣传月、三节感恩活动、制作感恩小报、主题班会等常规德育形式厚植感恩观念,帮助学生明了感恩内涵,体悟感恩精神。特别设计“我和我的家乡”寻访活动,活动下设多个子项目,包括“锡城时光机”“我与无锡共成长”“多些责任,少些遗憾”“平凡中的伟大”等不同探究维度,鼓励学生采用视频记录、调查报告、PPT汇报等多种展示形式感知城市的成长历程与文化关怀,领悟一座城市的背后有多少人为之奋斗,又有多少人为之担当。在感受城市生活温度的同时,深化学生对感恩的理解层级。
明合作德,行互惠事,培塑互助品格。采用劳动打卡、互助主题演讲、社团合作活动等常规德育活动形式宣传互助理念,践行合作行为,帮助学生逐步明了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本质;特别设计“同舟共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团队体验、团队合作形式,凝聚班级力量的同时,增加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互助本领。实践结束后通过书写、汇报等形式沉淀学生对互助品格的思想认识。
近年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硕果累累,学校志愿者服务协会多次被评为无锡市志愿组织之星,2017年获评“无锡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近年来,六高中团委获评2016年江苏省“十佳”中学共青团、2019年度无锡市“优秀中学中职共青团组织”等荣誉;学校目前95%以上的在校学生注册成为义务志愿者,迄今志协已组织了志愿服务活动1163场,累计打卡时长达30629小时,位列无锡市中小学志愿服务打卡第一名。
其中,学校2020届毕业生路露同学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江苏省“最美中学生”标兵;周子希同学主动参与乡镇防疫志愿工作,连续38天、每天6小时参加基层防疫志愿,获评无锡市“新时代好少年”标兵,后获评2020年江苏省“最美中学生标兵”荣誉称号;孟玥同学荣获2020年江苏省“最美中学生”荣誉称号;金弘炀同学荣获2019—2020年度无锡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普通人的每一步,似乎都微小、平凡,但只要每一步都脚踏实地,不放弃,不蹉跎,就是改变自己命运最初始的动力,诚朴青年就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出去”。这些闪光的种子终将长成大树,我们坚信以“诚朴青年”形象融入社会的六高中学子,必能深深扎根于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光与热。(吴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