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升学季,孩子上学问题是许多家长的心头大事,为了让孩子上名校,一些家长四处奔走,而“学托”开始粉墨登场。近日,新吴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一起假冒学校老师“学托”诈骗案判决,被告人苏某获刑5年,并处罚金5000元。
去年8月中旬,姚先生为儿子幼升小的事情烦心不已,孩子不符合入学条件,只能回老家上学。姚先生多方打听,经人介绍认识了自称是某实验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张老师”。“张老师”称只要花3.6万元就能解决入学难题,若不成功会全额退款。按照对方要求,姚先生将钱转给了据称是该校另一名老师的账户上。此后“张老师”又以请客送礼、托关系等理由,多次向姚先生索要钱款。可直到11月下旬,事情仍毫无进展。“张老师”称如果着急可帮忙将孩子转到本地的另一所公办小学读书,并退还了部分费用。姚先生便请他继续运作,直到案发才惊觉上当了,而此时“张老师”手上还有1万多元未退还。
无独有偶,市民王女士因女儿幼升小不如意,一直托人找关系想进入某民办学校。一次,王女士在微信群里发现有人发布中介广告,声称能办理转学手续。王女士联络对方后,接到一个自称是某民办学校总务处“刘老师”的电话,称和张女士心仪名校的领导很熟悉,一个转学名额需要花6-8万元。王女士决定找“刘老师”见面详谈,见面后“刘老师”侃侃而谈,对无锡各大民办学校如数家珍,随身携带着数张某民办名校的“转学单”,期间还陆续有其他家长赶来咨询、提交“转学单”。王女士见状不禁信以为真,按照“刘老师”要求将2万多元学费和定金转账给一个名叫张某娟的人。眼见到了承诺的日期,“刘老师”却打起了太极。不久,家长们被一个自称校长助理“陈老师”的人拉进聊天群,约好到学校门口领取校服和书本。其中一名家长发现来碰头的男子与“刘老师”朋友圈封面上的人一模一样,疑心遇到骗子,于是私下开展调查,竟找出了一份刑事判决书。震惊的家长们随即将“刘老师”约到茶馆,当场戳穿了他的真面目。
原来,所谓“张老师”“刘老师”“陈老师”都是由苏某一人扮演,而收款人“张某娟”是苏某用了母亲的名字。办案人员发现,苏某没有固定工作,此前和他人合伙假冒老师诈骗被抓,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9个月,缓刑1年。可苏某不思悔改,在缓刑期内“重操旧业”,谎称有门路帮被害人的子女转学,以各种事由先后骗得25万多元。
承办检察官提醒家长要理性择校,通过教育部门和校方等正规渠道咨询与办理入学手续,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抛来的“橄榄枝”,以免遭受经济损失,又耽误孩子的上学时机。
(念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