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凡 文 |
老师发来微信批评了,他说学东西一定要踏实认真,稳扎稳打,不要左顾右盼,这样是很难学好的,也很难取得成就。同时他发来了另外一位同学的画作激励我,还说:人家可是比你学得晚,成作品了!的确,这幅作品构图严谨,笔墨扎实,绝对是下了功夫的。不过看毕,我倒是很冷静,一点都没刺激到我,想一想,我为什么要画画,在绘画过程当中,我究竟是要找到怎样的感觉呢?
以画交友,乐己乐人。说实在的,画了这么久,我没有一幅画能够算作作品,但是在画的过程当中,我确实也找到了一些快乐。自己的专业是一个特别严谨的行业,在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中工作了一辈子,说实在的,还确实有一些压抑。但是在画画中,会特别放松,一只小鸡,一只小鸭,一朵玫瑰,看着一幅幅小品,自己感到特别快乐。在绘画的时候,自己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只盯着笔尖,想着构图,感觉特别放松和愉悦。我不求画得像画得好,而是喜欢有情趣和有惊喜的感觉:晨曦中,一只麻雀飞过葫芦上的瓢虫,看见红色小虫正友好地招手;仲春,一群燕子飞过满树的紫藤花,燕子的羽毛会沾满香气,“遨游花海羽生香”的题款,一定会让你流连向往吧?鼠年到来,画个什么?牡丹花下,一只半眯着眼的睡猫,见到的人会心一笑:猫都睡着了,鼠大吉。每想到一个妙招,画下来,看看都得意地笑出声。我还特别喜欢拟人画,一只只小萌鸡,赏花、惜春、探究、寻香、乘凉、色诱,组图生动活泼,发到圈里,有朋友回复:雏鸡荔枝枇杷,探究惜春赏花,疫情之下,童心人在诗画。书画会友,特别美妙。如果碰到喜欢我画的朋友,我都特别感动,视为知己,按要求赶快画了画,马不停蹄地送去。我的大学同桌,也喜爱中国的古典文化和诗词,大家都在退休以后找到了自己的爱好,所以当我开始画画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告诉了她。我每一幅小画她都特别点赞,给我信心。她要开一个民宿,向我要幅画,我送了一幅丝瓜和小鸡的组图。令我想不到的是,她真的把这幅画裱出来,挂在了她的民宿中,还一个劲地邀请我去入住。
书画也是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画画和语言文字一样,是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而且更直接更浓烈。当我看到原先一起工作的同志们争第一、创唯一,热情高涨地奋力前行,我也很是振奋。一个周末,单位进行演讲比赛,我在家里线上观看,特别感动,我觉得飞驰的骏马特别能代表他们,第一次画马,就学着徐悲鸿的马依葫芦画瓢,画了一幅骏马奔腾图。一群骏马“欢跃扬烟万里征”。领头的骏马一声召唤,群马奔腾,他们同心协力,不畏艰难,克服一切困难,向着既定目标奋进,更希望他们一路顺利,欢乐前行,同时也表达自己老骥伏枥,心向往之的热情。
疫情期间,大家都宅家而息,看着窗外人间四月天的美丽春景,不免心向往之。于是画了一群鸡,老鸡带着小鸡在春光里悠闲走动,表达了自己对春日的向往。虽然迎春花画得极差,但不影响我对春天的热切期盼。
我画过一幅江南的巷景,白墙黑瓦,爬满了绿萝,墙头草在风中摇曳,一群麻雀在天空飞翔,典型的江南小巷的景色。简单的构图,稚嫩的笔墨,可也深深感动了无锡在外的游子的心。
通过画画,提高了艺术审美能力。马未都老师说过中国人的审美观有四个境界:初级——艳俗,中级——含蓄,高级——矫情、顶级——病态,此为笑话。但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看了那么多名家大作,自然懂了什么是好的。而且在网络媒体发达的如今,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各家大师的绘画作品。甚至我们还可以优中选优,在名家作品中欣赏你自己更喜欢的,在欣赏之余,总感到莫名的欢愉。我曾经为了买一幅牡丹花的作品,去市场上挑选了许久,但是总觉得色彩比较艳丽,没有牡丹的那种富贵典雅的气质,直到看到了王雪涛大师的作品,才知道,艳而雅致,色浓而清秀,花和叶对比强烈而又浑然一体,这才是真正好作品,真是满心欢喜。又比如,我也很喜欢荷花,荷花也是文人墨客们喜欢的题材。遍观之下,发现有些荷花作品构图完美,画面精心设计,可是荷花却画得偏刚烈硬气;有些构图比较雅致,用色讲究,但荷花却显得有些妖媚,缺少我心中对荷花“亭亭玉立”“濯清涟而不妖”的感觉。而当我一眼看到石涛大师的荷花图,就被深深吸引,再也挪不开眼,一下子唤醒了我幼时在乡村对荷花的记忆。石涛的荷图,多画荷塘野景,清趣雅致,生气满幅,图中又常常情出意外,画法与造境相映成趣!
我说的老师姓严,虽说“严师出高徒”,但到我这里就不灵验了,因为我就是为快乐而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