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把“空调”穿在身上

智能“青龙冰衣”,帮你降温10℃

  前后温度对比

  本报记者穿上降温服体验。

  本报讯 (晚报记者 蔡佳 陈婧怡/文、摄)炎炎夏日,当你坐在空调屋里享受清凉,有一群人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在默默地守护着电力线路的正常运转,应战一年中最大的供电考验。昨天,由无锡供电公司广盈集团研发的“青龙冰衣”正式面世,这是国内首款基于压缩机制冷的便携式带电作业水循环降温制冷衣,有望改变当下高温户外工作模式,让“清凉自由”愈来愈近。

  无锡的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带电作业需要使用绝缘防护用具来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但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服装较厚且不透气,尤其是在迎峰度夏期间,无锡气温高达35℃以上,户外电力人员带电作业工作量大,在厚重绝缘服的包裹下,容易疲劳甚至发生中暑。一件降温面均匀、温度适宜的降温服成了广大户外电力工作人员的迫切需求。

  全新出炉的“降温服”由一件深色马甲和一个小背包组成。马夹里面布满了细小的管子,下方2根管子连接着小背包。背包里放有一台比手机略大的微型压缩机和一块电池,重量在4公斤左右。中午11点,户外实时气温接近35℃,记者站在阳光下5分钟不到就已汗流浃背,穿上了“降温衣”后背丝丝凉意,仿佛空调冷风直吹后背,体感温度明显下降。经过测温仪测试,记者的体表温度由43℃下降到32℃。

  一件小马甲是如何实现“清凉自由”的?“青龙冰衣”主创人员、无锡供电公司带电一班班长秦虓介绍,“降温服”利用了空调的制冷原理,纯水经背包里的压缩机制冷后形成冷凝水,再通过水泵输送到衣服的管道里,实现了循环,并带走人体表面的热量。由于衣服轻薄,穿在绝缘服里面也不会对作业人员的绝缘防护性能产生影响,而且“降温服”的水温、水量都可调解,体感舒适。根据前期测试,在室外的作业人员体表温度可达到48.6℃,穿上这件背心降温服,几分钟后作业人员的体表温度就降到了32℃,降温效果明显。

  据悉,目前“青龙冰衣”已在全省供电领域进行试点,下一步还将拓展应用场景,城管、环卫、交警、矿山冶金、防疫人员均适用。无锡供电公司广盈集团有限公司配电分公司副总经理夏阳表示,未来这款“降温服”还将进入量产阶段,有望“飞入寻常百姓家”,“降温服”的功能还将继续升级,结合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每个人的体表温度,进行精准控温,给更多领域的工作者送去清凉。

  研发故事

  从“一代”到“三代”的飞跃式发展

  带电环境作业,听上去就不寒而栗,更别说“亲密接触”了。有着30年一线经验的秦虓感悟最深。他告诉记者,带电作业的每一项操作都很精细,需要作业人员胆大细心。然而,在高气温、强辐射和高湿度的环境中作业时,作业人员的散热方式都被抑制,让人容易疲劳,影响作业效果。

  “以前,最老套的降温办法就是用冷毛巾敷,或者在衣服的口袋放冰袋,但局部降温效果不明显,而且冰块和周边环境温差太大,敷在身上反而受不了。”秦虓期盼着能有一件降温服穿在身上,缓解高温作业的炎热,而正在运转的空调给了他灵感。

  2016年起,无锡供电公司开始着手研发降温服,综合考量国内外的先进降温技术,研发团队决定利用压缩机对纯水进行冷却,降温服内遍布水管,通过不断循环降低管内水温,从而带走人体热量,达到降温效果。“刚开始研发时,因为受一些技术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机器做得比较大,重量在40斤左右。同时由于那时的电池技术不够先进,单块电池的重量就占了整个机组重量的1/3左右。”秦虓说,第一代“降温服”穿上后,作业人员还要携带一个大机箱,十分不便。

  紧接着,研发团队再攻难题,不断改进第一代产品的缺陷,突出制冷效果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性,推出了第二代不停电作业“降温服”。第二代不停电作业“降温服”与第一代产品相比,不仅重量下降了50%左右,它的电池续航能力比原有的电池提高了一倍多。同时,降温背心采用了更贴合人体应激机制的降温模块,避开了人体对温度比较敏感的区域,人体舒适度进一步提高,但工作时还是需要携带机箱。

  今年,研发团队攻克难题推出第三代背包式降温服。“我们优化了设备尺寸,提升了能耗效率。”秦虓说,“降温服”内置的微型压缩机比一罐可乐易拉罐还小,因为体积更为小巧,可以满足背负作业的要求,同时,经过改进的第三代降温服电池只有两瓶矿泉水那么重,可以续航1.5小时,而且更换起来也很方便,可插拔的电池设计让背包式降温服可满足作业人员一整天工作的需求,实现了把“空调”穿在身上。

  (蔡佳 陈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