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植物学家对考古材料所作研判,中国是荷花的中心原产地。而人工种藕用作赏莲,则始自吴王夫差在苏州灵岩山“馆娃宫”为西施所构之“玩花池”。我们无锡有关荷花最早的文字记载,与佛寺结缘。
青莲金莲 千年留香
唐上元初(760年),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陆羽,寓居湖州苕溪(今浙江长兴),著《茶经》。期间曾横渡太湖,来无锡惠山考察泉水,在惠山寺住过一段时间。他除把寺内的“石泉水”评价为“天下第二”的宜茶之水外,在其所著《惠山寺记》中写道:“惠山,古华山也……释宝唱《名僧传》云,沙门僧显,宋元徽中过江,住京师弥陀殿;后入吴,憩华山精舍。华山有方池,池中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梁大同中,有青莲花育于此山,因以古华山精舍为惠山寺”“寺中有方池,一名千叶莲花池……其皎皎之色,彼耶溪、镜湖不类也”“池上有大同殿……直上望湖阁,东北九里有北湖,一名射贵湖,一名芙蓉湖。其湖周回一万五千三百顷,苍苍渺渺,迫于轩户”。
兹将与荷花有关的“关键词”做注解:惠山,古称华山。南朝刘宋元徽中即公元473—476年,有位叫作“显”的和尚,寄寓“华山精舍”,内有种植千叶莲花的方池。至南朝梁大同中即535—545年,因此山培育出青色的莲花品种,华山精舍更名为“惠山寺”。从寺中的望湖阁,可以眺望又名北湖、射贵湖的芙蓉湖。案:荷花又名水芙蓉,这是芙蓉湖得名的由来。该湖在唐代时,面积1.53万顷。历代围湖造田,已消失,所遗部分湖床,今为京杭大运河无锡古航道,但蓉湖庄、蓉湖大桥、蓉湖南路等地名、桥名、路名,仍与该湖有关。
上距陆羽著《惠山寺记》几十年后,唐咸通进士、著名诗人皮日休(约834—883)在任职毗陵副使(常州副行政长官)时,曾为惠山寺的“方池”写了一首诗:“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日暮殿前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从诗境看,这时池中已不种千叶莲花即千瓣莲花,所以清澈如镜的池水,能映照惠山寺的殿宇建筑;在这方池畔,有古松掩映的“听松石床”。在南宋咸淳二年(1266)编修的《重修毗陵志·卷十五山水·无锡》,还记载了皮日休在无锡芙蓉湖的一次赏荷之旅:“芙蓉湖……湖面百里,一望皆菰蒲荷芰,为江南烟水伟观。皮日休、陆龟梦与毗陵魏不琢,载酒赋诗,由此经震泽,穿松陵,抵杭越,目其舟曰五泻。”这也是无锡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旅游活动。
那么,大同殿(大雄殿)之前,听松石床之旁的方池,不种千叶莲花后,又种了什么呢?元至正年间(1341—1368),王仁辅编纂的《无锡志》载:“金莲花池者,池中有金莲花,蔓生如荇,开花黄色似莲,蕊半开而不实,朵小如水仙,甚香……池上有石梁,通惠山寺。”明万历三年(1574)编修的《无锡县志》则谓:“金莲池,在惠山寺中,多金莲,蔓生如荇,春暮始长,小如水仙,而瓣五出,红心,黄色,香而不实。旧称千叶,后有女子浴池中,遂减为五瓣……野妇多于是池浣缕,色甚洁白。”王达善诗云:“芳池水绿鱼翻藻,翠叶田田露华晓。花开万朵出金莲,玉涧朱栏互相绕。僧言此花天下无,宛如明灯灿蓬壶。山中五月萧鼓寂,并傍熏风成图画。”
以上两《记》一诗证实:惠山寺在南朝时的千叶莲花池,从元代开始易名金莲花池。池上有石梁(梁式石桥)即金莲桥,通达寺之南北。而分析金莲花池所种金莲的形态、花色、花期等,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同一种植物,即与荷花同种异属的萍蓬莲。
千叶莲、青莲都是荷花。在惠山至德祠享堂“泰伯殿”的殿后池塘中,从清代开始亦种植荷花,为无锡人的消夏处。清嘉庆间著名诗人秦琦(1766—1821)之《惠山竹枝词一百首》有句赞道:“依山临水让王祠,九曲栏杆绕四垂。好地竹床移并槛,香风初满藕花池。”到清末,刘继增(1843—1905)所咏《惠山竹枝词三十首》亦云:“早起梳头爽气多,汗衫齐换雪青罗。泥金团扇遮阳日,至德祠中看白荷。”难能可贵的是,该池塘至今依然粉色荷花朵朵开。
梅清莲洁 百年飘香
荷花在中国人见人爱,被列为十大名花之一。故在无锡的近代园林中,处处能看到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引自北宋大儒周敦颐《爱莲说》)的姿容。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始建的锡金公花园(简称公园、公花园,又名城中公园),是我国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最早城市公园之一。公园东部的白水荡,相传是战国时楚相春申君黄歇建造行宫处,该荡以曲水通往西北侧的荷池,池绕1921年所建的水榭“西社”,西社即为赏荷佳处。1922年6月胡介昌咏《公园二十四景·西社观荷》云:“荷开四壁锦为城,览胜云亭不日成;堪羡西隅同社子,弦歌余暇托遥情。”
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先驱之一荣德生先生,于1912年作为“社会事业”始建的梅园,以私园免费向公众开放。因此有学者认为:梅园是我国最早的乡村公园。1915年,该园在以梅花命名的“香雪海屋”(今名香海轩)东南侧,建“荷轩”(1961年扩建为清芬轩),轩前为荷花池。梅清莲洁(莲谐音廉),见出园主品格风骨和精神境界的高尚。1927—1931年,荣德生哲嗣荣毅仁在“梅园读书处”学习中学课程,所撰《自策铭》谓:“凡欲成大事业者,必先自立志。余因作自策之铭,以自勉,且自克也。”又撰《洗心泉记》称:“古语云,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则此洗心者,用以洗心中无形之污也……亦第借此以寓警焉耳。”“少年强,则中国强。”荣毅仁在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时,1985年请小平同志亲书“戒欺室”三字,悬于北京寓所的会客室中。且虽任公职,却不领国家一分工资。其清廉律己、廉洁奉公的作风,令人敬仰。
1916年始建的太湖鼋头渚“横云山庄”,在北侧湖湾芦荡,筑坝拦水,形成堤内池塘,种植荷花。1931年又以荷池为构图中心,建牌坊、池岛、曲桥和亭、轩、榭等组成赏荷景点,取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名句,取名“藕花深处”。充分考虑了人文、生态、风景构图等要素构筑的该景点,尽占江南园林清新秀丽风情,多书卷气。
1927年始建、1935年扩建之位于蠡湖北岸的蠡园,于“镜涵”水庭,仿蓬莱仙境,构一池三岛,内有一小岛,取“荷叶田田”意,名曰“田田岛”,上建荷叶亭,其背景则为荷花池畔的西班牙式小洋楼,中西合璧,颇具当时审美时尚。蠡园之西,有1930年始建的“渔庄”,于归云峰大假山之南的鱼形荷花池畔,构筑中式船形建筑“莲舫”,恰如一幅荷花清赏图,生出几多诗情画意。
蠡湖荷花 十里生香
无锡荷花的前天、昨天,或留遗韵,或存实境。今天又如何呢?虽然已有可观发展,但总觉得还是欠缺一点历史上曾有过的那种接天盛景、烟水伟观的况味。如何办?
我们在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望海潮》中,得到一点启发。该词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钱塘(今杭州境内)那“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的动人景色。我们无锡人喜欢把蠡湖比作杭州西湖,而蠡湖确实具有仿佛西湖“山外有山,湖中有湖”以及“三秋桂子”等生态环境;杭州把“西湖比西子”,无锡把蠡湖比西湖,而蠡湖又有仙蠡归隐、仙蠡泛舟等人文积淀;况且历史上的蠡湖,确实有过盛大的烟水荷花景观,今天又有一定的植荷基础。且听一一道来。
据元至正年间(1341—1368)王仁辅编修的《无锡志·卷二山川》载:当时在五里湖即蠡湖的“大渲淹、小渲淹……里人多植莲菱,于是夏秋之月,荷花盛开,弥望不绝,好事者往往返舟汀渚,为烟水之游,以谢炎暑”。又据吴地风俗,农历六月二十日是“荷花生日”。在该日,当地百姓倾城出动、万人空巷,乘船去荷花塘赏荷。张远《南歌子》曲云:“六月今将尽,荷花分外清,说将故事与郎听。道是荷花生日,要行行。粉腻乌云浸,珠匀细葛轻,手遮西日听弹筝。买得残荷归去,笑盈盈。”是日又是雷尊生日,多雷雨天气,荷叶擎雨,清音生情,游兴不减,格外动人。
那么,蠡湖是不是放得下“十里荷花”呢?只要去做,准行。蠡湖原名五里湖,东西长约6公里。如果以鼋头渚“藕花深处”和长春樱堤内侧的荷花池,管社山庄沿湖于2006年开辟的约5万平方米荷花景观为起点;由此向东,沿途经鼋头渚充山隐秀“水景苑”的百亩荷池,蠡园四季亭畔、归山峰假山之麓和锦涵水庭的满池荷花;再延伸至蠡湖大桥公园一带。借以容纳十里荷花之景,就空间而言,绰绰有余,况且沿途本来就是一道亮丽的水上风景线。当然,统筹兼顾蠡湖的生态平衡(水生植物的荷载量要与水体的面积、容积成一定比例关系,方能最大限度改善水质)及水利、航运等诸多因素,蠡湖植荷,应该“疏密有度,聚散有致”,即以科学的考量和艺术的眼光,留出蠡湖水面当“空白”,以便“虚实相生,空白处皆成妙境”。
再说说蠡园及其对景即位于蠡湖水中央的“西施庄”提升荷花景观之事。无锡的风景生态园林以多座“专类园”,包括梅园的“梅品种国际登录园”,惠山的“中国杜鹃园”和“菊花园”,鼋头渚的“江南兰苑”,这四个被国内权威科研机构或社会组织命名为相关的观赏植物品种资源基因库,而享誉海内外。今天如能在蠡园已有碗莲、缸莲、池莲的基础上,再补上湖莲一笔,以形成上百个小、中、大荷花品种的完整系列,那么蠡园将既是“著名的江南水景园林”,又是“著名的荷花专类园林”;再结合将西施庄内原有水池升级为如本文开头所说的“玩花池”。这时再来展望蠡湖的十里荷花,将更具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和观赏价值。这种故事里的美丽蠡湖,不是更值得期待吗?
(本版图片由相关景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