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新闻

不将就不凑合 “慢就业”成新趋势

00后们求职大不一样

  新华社资料图

  今年是00后们大规模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破千万,创历史新高,被网友称为“史上最难毕业季”。随着第一批00后离开校园步入职场,围绕00后求职的相关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在就业升学竞争、个人职业选择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00后在就业方向、求职意愿等方面与“前辈”存在诸多差异,他们告别了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缓一缓的“慢就业”成为新趋势。

  讲述/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接连两次考研失败后,2000年出生的无锡毕业生月月(化名)一直在自家餐饮店帮忙。毕业一年,她的大多数大学同学已在职场上扎下根,有的月薪已经过万,只有月月不紧不慢,没有找过一份工作,而是加入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父母也经常对她说:“想继续考研的话就继续考,我们支持你。”

  “我们宿舍一共4个人,都打算考公考编。”在苏州科技大学读研一的孙洁(化名)告诉记者。她的室友原本在无锡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当老师,在工作半年后裸辞考研,打算以研究生学历作为跳板去更高的平台,但真正读研后才发现让她们“感到绝望”的问题:“读了研,也不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今年上半年学校安排实习,来招聘的用人单位并没有想象中知名,孙洁面试时,招聘人事问她的第一句是“你高考考多少分?”“在班级排名多少?”她顿时觉得,尽管自己已经步入研究生阶段,但依旧要面对“唯分数论”。

  不仅如此,就连孙洁的导师也“明里暗里”地告诉她,自己的专业并不吃香,回到家乡会过得更好。经过现实碰壁后,孙洁和舍友们将目光投向公务员和事业编,“上下班时间固定,薪资福利待遇都不错,体面又稳定。”在大学期间设想过许多职业的孙洁最终选择考事业编,开始了报班、刷题、上网课,她感慨道:“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相比于孙洁投身题海的痛苦,1999年出生的“泛00后”陈伟健已经如释重负,在200多位考生中脱颖而出,拿到仅有的1个名额,成功考进珠三角热门城市一家事业单位。他报考了深圳、广州、中山等珠三角5座城市的公务员和事业编,共报考10个岗位,5个进面试,2个岗位发放入职通知。从去年6月以来,陈伟健埋身题海, 在5个城市之间来回奔波,考编之路充满艰辛。“从备考、笔试、面试到体检、入职,每一个环节都非常漫长,战战兢兢。”现在,已经拿到入职通知的他在家休息调整,等待8月入职。

  背后/

  离不开家庭经济条件支撑

  “‘慢就业’就是延迟就业,在毕业与就业之间有一段停留时间。”在淮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赵海林教授看来,以往,学生在大四下学期就开始实习,如果顺利的话被用人单位留用,否则就另谋岗位,总体而言,大家的就业意识非常强烈。但近几年,赵海林观察到,他所带的学生中“慢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多,大多数学生选择考研、考公、考编,去企业工作的比例较少。“对于本科非名校的学生来说,面临的就业形势可能会更严峻一些,很多人希望通过考研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因此班上考研的学生占了大多数,有些学生考不上还会二战、三战。”

  赵海林认为,家庭供养能力的提升是00后“慢就业”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家庭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家庭财富不断积累,在经济条件上可以给孩子很好的支持,即便孩子不工作,一家人也能生活无忧。”赵海林告诉记者,2021年6月,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9个省份34所高校,样本量超过2万人的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报告显示,“待就业”毕业生家庭中,超过60%是中等以上收入家庭。

  问题/

  社恐、自卑成心中之痛

  赵海林认为,“慢就业”在某种意义上与西方的“gap year”(间隔年)比较相像,不同的是,西方学生在间隔年多半是做义工、旅行,心情放松自由,探索自己的职业目标。而我们身边选择“慢就业”的00后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比例的学生是因为考研、考公、考编或者准备出国留学,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有些学生的确是因为第一年准备方法不当或者其他原因与目标学校、岗位失之交臂,再考一年会给自己创造可能性。”但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机遇的到来往往伴随着风险,选择“慢就业”的00后不仅会失去应届毕业生的宝贵身份、错过“金三银四”的学校春招,一旦结果失败,自卑感、社会交往恐惧等心理问题都可能随之而来。“毕业后,学校没有办法继续提供住宿,学生很可能住在家里备考,与父母会产生矛盾、与同学会产生疏离、与社会产生脱节,这些都是自己需要承担和消化的不利因素。如果考上了,皆大欢喜,一旦再次失利,那么对自己的不信任感和就业恐惧感很可能都会加剧。”赵海林说道。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创下历年最高纪录,达到457万,涨幅高达21%。相较于庞大的报考人数,全国院校总招生人数却只有110万,这意味着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考生有读研究生的机会。与研究生报考人数一起创下“历年之最”的还有考公人数,据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国考报名过审的人数达到212.3 万,创历史最高纪录,总招录3.12万人,只有1.5%的考生能被录取。相较于2021年全国高考41.63%的本科录取率,从数据上看,考公考研已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要难。赵海林认为,“慢就业”并非不就业,学生们从学校毕业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走入职场,一直处于备考状态,不仅随着年龄越大竞争力会减弱,而且也会造成劳动力资源错配,“培养一个大学生,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要花费很大的成本,专业人才培养出来却没有去对应的岗位创造社会价值,这其实就是人才资源的浪费。”

  支招/

  如何让“慢就业”提速

  虽然“慢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但江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胡国顺认为,许多“慢就业”的00后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任何一代人做出的职业选择都有大环境的影响,00后们去考公、考编、考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受疫情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生存艰难,就连大厂也缩招,社会面的需求没有以前旺盛,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更趋向选择稳定的体制内工作。”除此以外,胡国顺提到,尽管企业越来越偏爱应届生,但是这种偏爱往往体现在招人的数量上,而非待遇福利上。“有些企业开的工资确实有些偏低,还喜欢给新员工‘画大饼’,时间久了,年轻人就可能萌生离职或者跳槽的念头。”胡国顺曾经多次调研江南大学学生心中的“最佳雇主”企业,结果显示,员工关怀、福利补贴、成长体系规划等方面到位的,自然会吸引很多毕业生入职。

  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为了让更多企业“动起来”、把大学生“引进来”,实现更快、更充分就业,今年他们不仅专门为毕业生量身定制常态化网络招聘会,还推出了新求职方式——直播带岗,企业代表在直播间里介绍岗位需求,有意向的求职者只需要对着屏幕扫一扫就能投递简历。针对学生们反映的“看不到企业工作实景”等问题,他们还走进企业生产车间、员工宿舍、餐厅,进行实况直播介绍。“确实有部分岗位缩减,薪资待遇也会受影响,但是我们依然提倡大家‘先就业,后择业’,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

  (晚报记者 陈婧怡 蔡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