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发布《关于开展新一轮长期护理保险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纳入保障范围。
长护险作为一项社会保险制度,为失能人群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惠及大量失能老人。2016年启动试点,目前已覆盖全国49个城市、1.45亿人。这项正在稳步推进的政策,让更多失能老人能够享受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生活照护。
试点6年覆盖1.45亿人
86岁的寇素静家住吉林省长春市,患有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老人子女长期照料母亲力不从心。老人于2021年入住一家定点医疗照护机构,日常生活得到照护。根据长春市长护险政策,每月5000余元的护理服务费用,长护险基金支付近3000元,她自己支付2000余元。
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4000万人。类似寇素静这样的重度失能人员,正是长护险的优先保障对象。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司长樊卫东介绍,长护险试点6年来,全国已覆盖1.45亿人,累计待遇享受人数约172万人,人均报销水平约每年1.6万元,基金支付占到个人基本护理费用负担的70%左右。
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两类服务
在试点城市,长护险筹资主要包括按比例筹资和定额筹资两种方式。
以长春为例,试点阶段,职工长期护理保险按比例筹资,单位和个人缴费按同比例分担,比例各为0.1%,职工年人均筹资约130元;起步阶段,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缴费标准每人每年12元,其中个人缴费10元,财政补助2元。
江苏省南通市长护险属于定额筹资,职工和居民筹资标准均暂定为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个人缴纳每人30元、医保统筹基金筹集每人30元、政府补助每人40元。
记者采访发现,各试点地区长护险主要为长期失能人员提供两种保险服务,包括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照料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随着长护险运行逐步成熟,各试点地区也在积极调整长护险涵盖的服务项目。
上海市为长护险服务对象提供27项基本生活照料,以及鼻饲、压疮伤口换药等15项常用临床护理;长春为首批4000余户失能家庭提供上门生活照料和相关医疗护理服务,内容包括10项家庭自行护理较难开展的生活照料项目和8项需求度较高的医疗护理项目。
进一步统一评估标准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长护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但在多渠道筹资机制、评估标准落地、服务有效供给等方面仍待优化。
长护险失能等级评估标准是长护险待遇享受和基金支付的重要依据。但许多地方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评定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分级临界点易产生争议,如何确保失能评估的公正和客观成为当务之急。
专家建议,应当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清单和指导目录、长期护理保险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明确并规范服务项目的内容与标准。同时,鼓励试点地区将城乡居民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并借助第三方监管机构的力量,加强对险金使用、服务质量等进行有效评估。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