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消失了的“五里香塍”

  | 孙晓晖 文 |

  我在无锡城西一个叫香榭花苑的小区住了10多年。常去附近的五里新村农贸市场买菜购物,来去都要经过五里街——一条宽不足10米,长不到两百米的小道。当时我就曾疑问,就这么条小道怎么会叫五里街?

  前不久,我受邀去惠山采风。听了专家讲座,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听专家介绍御碑亭、金莲桥、石经幢等著名文物,了解了惠山寺、云起楼等的前世今生。当我在一道镌刻着“五里香塍”的石碑前驻足求解时,同行的金石声老师对我说:“五里香塍就是五里街呀!”接着他向我介绍了五里街过往的历史。真没想到,我熟悉的市一中东侧围墙边的那条小道竟有这么不凡的身世。

  锡山、惠山是无锡久负盛名的游览胜地。旧时,无锡人游惠山有水路、陆路两种走法。水路需在北门附近的“游山船浜”下船入大运河过接官亭、黄埠墩到惠山烧香浜上岸。走陆路那就要出西门走五里街直达惠山。从西门到惠山相距约五里,五里街因此得名。以距离的长短来命名是国人的一个习惯,如无锡的三里桥、九里河,北京的三里屯、八里庄等等。历史上的五里街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须通过历史的望远镜仔细寻找。

  历史上的无锡五里街,有过一个美丽的别号——“五里香塍”。香即花香、稻香,塍即田间道路。当年的五里街出西门沿大运河一路往西,经棉花巷过兴隆桥再往西就是大德桥,过了大德桥就能见到惠山了。据地方志记载,当时的五里街:田陌连畴,乔木古藤,飞楼连阁。明朝初年邑人浦长源有诗云:“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郭即城郭。出城走了三四里路了,路两旁楼台挡住人们的视线,还是看不见锡山、惠山的尊容。好一条繁华的五里街,这可是在明朝初年啊!这里还有一则史料,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康熙年间任江宁织造时,多次乘船途经无锡,下船到惠山游览憩息。若在无锡过夜,他总爱到离锡山一里左右一家蒋姓人家开的酒楼歇夜,他还专为这家酒楼写了《题蒋氏酒楼》的诗:“秋树清和一里烟/朝来洗漱尽名泉/买田阳羡因犹过/此处楼居即是仙。”有意思的是,他还向朋友介绍过这家酒楼,在一首题为《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的诗中他写道:“蒋家酒楼堪憩脚/十日醉倒青芙蓉。”他这简直是免费为酒楼做广告了。曹寅非一般人,他能对离锡山仅一里地的酒楼如此着迷,除了酒楼干净整洁的环境、周到舒适的服务,五里香塍的绮丽、繁华,也一定在他心中加了分的。不是吗,当年的五里街有“一枝杨柳夹枝桃,红绿相映五里遥”“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之说啊。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南巡,途径无锡游览惠山,走的就是五里街。为此,无锡人还特地将五里街铺设了砖道,砖道铺成人字形,象征圣驾降临万人之上。

  五里街在现代无锡人心目中分量也不轻,这归功于“五里新村”。她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为无锡的工人阶级、劳苦大众新建的第一批住宅之一,这新村就建在五里街两旁。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执政的共产党人首先想到的是为工人阶级、劳苦大众谋福利,这让无锡人真正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世事荏苒,沧海桑田,上个世纪的1978年,途经无锡的京杭大运河改道,新开凿的大运河航道在大德桥附近穿过,将五里街拦腰切断,由此,曾经繁华的五里街隐没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