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真本事学到手,走遍天下都不怕

  83岁的崔福根手机用得也很溜。

  崔福根年轻时的照片。

  年轻时去北京出差留影。

  口述:崔福根 整理:晚报记者 潘凡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么多年来,我深深感悟到,只有认真学,把真本事学到手里,才能走遍天下都不怕。

  贫苦是我发愤图强的动力

  今年,我83岁了。年轻时,我当过教书匠、运输班班长,做过大队治保主任,当过工厂生产科长、车间主任;我也自己办过工厂,是藕塘第一个个体户和“万元户”。退休后,我发挥余热,自学法律、伸张正义,现在是藕塘小有名气的“土律师”。

  1939年12月,我出生在藕塘东风村芦朱巷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共有六口人,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小妹。小时候,家境贫苦,住的是茅草房,家里也供不起所有孩子读书,两个姐姐就没有上过学。

  记得,小时候买不起胶鞋,冬天下大雪我只能穿草鞋走去学校,一路上双脚冻得通红发木,到了教室再换上布鞋。这些经历磨炼了我吃苦耐劳的品质,也让我早早懂得努力学习、发愤图强才是唯一的出路。

  新中国成立后,家里分得了三亩土地,在父母和两个姐姐的辛苦操持下,家里的生活条件慢慢有了改善。我顺利念完了高中,妹妹也上到了初中。

  1957年,我从洛社高中毕业,又去洛社师范进修了半年。之后,我就在村里的农业中学当了一名教师,教了两年初三语文,后来还被派去藕塘中心小学做过两年代课教师。

  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我对学生管教很严格,教育学生一定要学好功课。让我欣慰的是,学生们很自觉,后来有十几个学生考上了大学,到现在还记得我、尊重我,打心底里感谢我当初对他们的严格要求。

  因公社发展社办企业的需要,我被派去藕塘矿一厂当运输班班长,其间还去落后的生产队蹲点帮助改变落后面貌;还做过公安特员助理,负责材料工作;因为工作表现出色,我又当上了东风大队治保主任。

  那段时间,为了扩大粮田面积,整田平地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1975年11月的一天,我和民兵营长同往常一样要去各生产队挨个通知青壮年做好整田平地的工作。我正在马路右侧正常骑着自行车,对面驶来一辆公交车,为了避让两个行人,公交车猛打方向盘,避过了同向的行人,我却被车尾带到,一下摔倒在地,被拖行了六七米。我当场就痛得昏了过去,被紧急送医抢救。

  昏迷了一晚后,我才清醒过来,左脚踝粉碎性骨折了,也带来了永久性的后遗症——走路会一瘸一拐。因伤势严重,我住院治疗了半年,又回家休养了两年。那时候,家里五口人全靠我一人工作养活,因为受伤我暂时无法工作,公社、村里对我家很是照顾,口粮款都是村里代付的。我接受了这次意外,心里对党和政府只有感激。

  干一样、学一样、精一样

  1978年,我的脚伤养好了,就被派去负责村里的水利工作。抽水站怎么运行?农田该什么时候排水、什么时候灌溉?刚接手时,我对这些一窍不通,就买来农业科技书籍自学。

  到了1980年,公社照顾我腿脚不便,安排我到藕塘塑料厂工作。对我来说,这项工作挑战很大,设备操作无从下手,涉及电气、机械等专业也是我从未接触过的。我并没有退缩,我买来许多专业书籍一本本地啃。慢慢地,我从什么都不懂到精通整个加工工艺和流程,从班长做到了车间主任。

  生产出来的工业塑料零件有废边,需要进行扦加工。原先一直是手动加工的,我觉得速度太慢了,就买了一部小机床和专业书,带着两个儿子一起研究机床加工的方法。试验成功后,机械的效率可比人工高了不少。从那时起,我也有了自己开厂的想法。

  1981年,浴缸开始流行,厂里决定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搪瓷生产线,我被派去常熟“取经”。经过两个月的交流学习,配方怎么配,底釉怎么喷涂、瓷粉怎么喷洒,烧制的温度、时间怎么控制等整套工序和工艺我都一一学到手了,回来就开了生产线教工人。第一年产值是二十多万元,随着业务的增多、生产线的扩充,年产值增加到了四五百万元。

  1984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取两个儿子的名字开办了伟丰塑料五金厂,成了藕塘第一个个体户。我买来不少机械切割、金属加工方面的专业书籍,带着两个儿子自学技术;并利用原先的学校资源,接下了校办工厂的金属加工业务,还接了一些来料加工业务。一年后,我就被评为公社第一个“万元户”。随着个体经济的发达,不仅家里翻建了两间楼房,工厂也扩大了规模,又买下了生产队的三间蚕室做金属加工厂房。

  因为我既懂生产又懂科学管理,公社厂里“不放人”,我就把自办工厂交给两个儿子打理,自己继续在社办工厂工作。1987年,社办工厂年产值已达1000多万元,准备开发瓷砖生产线。釉面是瓷砖品质的关键,作为生产研发骨干,我又被派去广东学了半年的釉面配制工艺。那时,我每天跟着工人一起上班,每天要花10个多小时进行不间断试验,工人下班了我还在捣鼓。我已年近五十,跟着二三十岁的小年轻学,照样学得又快又好,大家还成了忘年交。

  学会多种釉面配方后,我就回到厂着手组建生产线。当时吃住都在厂里,我每天只能休息五六个小时,经常半夜起来解决技术问题。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厂产值翻倍达到2000多万元,规模也扩大到了6个车间、400多名员工。

  对于我来说,每次学习新技术都是一种新挑战、新机遇,越学越要学,越学越有意思。只要认真学,把真本事学到手里了,走遍天下都不怕。

  退休后自学法律

  1995年,我退休不退“岗”,还想着老有所为、与时俱进,便开始自学法律。交通法、合同法、民事诉讼法、民法典等,我都一一学习了,这些也是我案头常翻的法律书籍。

  记得第一次成功调解的一起交通事故:外地来锡打工的一家三口骑着摩托车与一辆汽车相撞,8岁的儿子伤势较重需要截肢。那一家三口请不起律师,就托朋友找我帮忙,正好肇事司机我也认识,也想让我帮帮忙,我告诉他公归公、私归私、理归理,不能脱离法律,否则我的良心也过不去。经过协商后,肇事方赔偿了90多万元,双方达成了满意的结果。

  后来,我上法院打过八九场官司,帮忙写的诉状材料少说也有百余份。很多人就认准要找我帮忙,我也成了藕塘小有名气的“土律师”。最近,我还帮一起交通事故的受伤者争取到了重新认定事故责任,追偿到了相应的赔偿。

  现在我已经80多岁了,有时还会挑灯夜战帮人写诉状。家人都劝我不要这么辛苦奔波,但我乐在其中,似乎实现了年少时所向往的侠肝义胆的“大侠梦”。

  【编后感言】

  崔福根老人的口述,是一代中国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缩影。老人与时俱进,不断追求进步,在人生各种转折之处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与时下一部分青年“佛系”“躺平”的人生观相比,高下立判。这份口述不仅带来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记忆,也将进一步激励年轻一代奋发有为,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