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读城

杜审言:宜兴临津抒胸臆

  |陈永跃 文|

  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唐)杜审言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霜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说起初唐诗人,可说杜审言的五言诗向来以“初唐五言诗第一”著称的。在《全唐诗》卷六十二中,收录他的诗计有三十九首,而这首写于宜兴官林临津渡的《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似最能见其性情与心志。

  杜审言其人及写作此诗时间

  唐代诗人中祖孙俩俱为诗人、且都闻名于世的,杜审言和他的孙子杜甫恐是当仁不让了。按照《唐才子传》的说法,杜审言,字必简,是唐朝京兆人,即今天的陕西西安人。但《旧唐书·文苑传》说他是襄州襄阳人,这是因为杜审言的曾祖父杜叔毗曾由京兆杜陵迁徙襄阳的缘故。杜审言长子是杜闲,杜闲的儿子就是杜甫。按辈份论,杜审言是西晋大臣、军事家、著名学者、以治《春秋》闻名的杜预远代子孙。据陈冠明先生所著《杜审言年谱》,杜审言出生时间,大约在唐太宗李世民当国的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他是在唐高宗李治当政的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考中进士的,之后被任命为隰城尉(即今山西汾阳)。依仗着自己的横溢才华,杜审言向以傲视著称,亦招同辈所嫉恨。乾封中(公元667年),河北赵州人苏味道为当时的天官侍郎(即吏部侍郎)时,杜审言即预选为吏,并让他参加吏部试写判词的考试。当时他一出考场,便对别人说:“苏味道必死。”人们惊问他是什么原因时?杜审言便说:“看到我写的判词,他当羞愧而死呀!”他又常对别人说:“我的文章,是要屈原加上宋玉这样的两个人来做我的僚属的。我的书法,是会让王羲之俯首称臣的。”杜审言就是这样的骄狂自大,但却也实力不菲。

  杜审言在隰城尉任上近十余年后,于永昌元年(即公元689年前后)改任江阴县丞、县尉等官职,辅佐县令属理政务。《全唐诗》所收录的《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和《重九日宴江阴》当是在这个时间段所作。

  到了武则天当国的圣历年,杜审言被贬到了吉州任参军(今天江西吉安)。在吉州任上,他外露张扬的性格与同僚不和,并得罪了司户郭若讷、司马周季重,二人合谋诬陷其罪,系狱中并欲定其死罪。杜审言的儿子、十六岁的杜并得知此事后,潜入周府,趁着周季重饮酒过量之际,将其刺杀。《唐诗纪事》载,周季重临死时说:“吾不知审言有教子,郭若讷误我。”在刺杀完周季重后,杜并也被侍卫致死。此事一出朝野震惊,时人皆以杜并为孝子,当朝宰相、许国公苏頲亲自为杜并作墓志铭。武则天闻讯后,召因此事被免官职的杜审言到长安觐见。因为欣赏杜审言诗文,武则天遂授他著作佐郎,再迁升膳部员外郎。新、旧《唐书》和《唐才子传》所记:“武则天召见审言,将加擢用,问:‘卿欢喜否?’审言蹈舞谢恩,因令作《欢喜诗》甚见嘉赏,拜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即在此时。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杜审言在得到了武则天的倚重后,一时遂为宫廷显贵。但到了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他因阿附了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武则天失势,遂被贬谪到岭南峰州(今天越南富寿省越池市境)。与他同时被贬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后不久,他又被召回任国子监主簿。到了唐中宗李顯主政的景龙二年(公元708年)的五月,杜审言被任命为修文馆直学士。这一年冬天,杜审言病逝。他死后归葬于河南郡偃师县首阳之东。他的生前好友宋之问为其做祭文,武平一为他作墓表。据说,在杜审言逝世之前,他的好友宋之问、武平一曾登门看望,杜审言对他俩说:自己是被命运折腾得甚苦,还有什么话说呢!然而我在世时,是长久地压着你们,现在要死了,唯一遗憾的没有看到可以接替我的人啊。杜审言年轻时,即和当时的李峤、崔融、苏味道号称“文章四友”。他有文集一卷,已经不存于世了,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十多首。他的孙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被人们称为诗圣的杜甫。

  杜诗所言宜兴临津的具体位置

  杜审言在任江阴县丞、县尉期间,到宜兴县令郑机在临津的住所畅饮,并著《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一诗。那么杜诗中所言的临津,具体位置在哪里,他又是怎么来到此处的呢?

  根据清朝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的宜兴县志,在殷周之时,宜兴因荆南山的众水所归,被称之为荆溪。待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彻底推行郡县官僚行政制度于全国每一角落,正是此次所设置的会稽郡而改荆邑为阳羡县并属之。汉高祖即位,阳羡为侯国,仍属会稽郡。到东汉光武年间时,改侯国为邑,属吴郡。而到了三国孙皓当国的宝鼎元年于湖州长兴置吴兴郡,阳羡县属之。

  将阳羡县改为义兴县,并另立临津县的时间,是西晋司马炽当国的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其时,平西将军周处之子周玘集合江南地方武装力量协助朝廷三次成功讨伐逆乱。因平叛有功,遂割吴兴的阳羡并长城县之北乡,又分丹阳(此在安徽当涂丹阳)之永世,置阳羡、义乡、国山、临津、永世、平陵,凡六县,立义兴郡,以表彰周玘之功。

  到了南梁、南陈二代,义兴郡俱属于南徐州(今丹徒),其属领阳羡、临津、国山、义乡、绥安,计五县。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除义兴郡,改阳羡县为义兴县,并把义乡、国山、临津三县撤销并入,归属常州府。

  李唐鼎革杨隋,唐高祖李渊执政的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义兴县为鹅州,仍分置阳羡、临津二县归属其管理,国山县废除。七年,又改鹅州为南兴州仍置义兴、阳羡、临津三县属之。八年,州废除,并归入阳羡、临津,独存义兴县,仍属常州府。至肃宗李享当国的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割义兴县属润州(今镇江)。三年,复归属常州府。到赵宋年间,即宋太宗赵光义当国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避讳改义兴为宜兴县。

  由以上宜兴的历代沿革,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杜审言诗中的临津是在晋惠帝时所置的临津旧县位置,这个县要一直到了唐朝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旧唐书·地理志》)才并归入宜兴。那么,撤销后临津县地处何处,其境在哪里呢?据地方史料所载,临津县当时的辖区,约略为今天宜兴市的官林、杨巷、都山、钮家境内,县的治所在临津荡(今官林镇)。此处西为滆湖渡口,滆湖西与长荡湖、东与太湖相连,不仅为当时西出长江、东入浙江的水上要道,往北亦可经滆湖、阳湖、芙蓉湖而至江阴。以唐时水路言之,杜审言是由江阴沿无锡西的芙蓉湖、阳湖、滆湖而到了临津旧县城郑机的住所的。清朝嘉庆版的《宜兴县志·卷一疆域志》:“临津荡,一名止口荡,俗呼注氿荡,在县西北五十里。”这个位置就在今天官林镇的临津村附近。

  杜审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所志

  汉魏的诗都是五言诗,要到了唐代才开始有七言诗。在萧统的《昭明文选》中多是五言古诗,叫“五古”。唐朝有七言古诗,叫“七古”。但唐诗中尚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除此之外,唐诗还有“歌行”“新乐府”等。诗体在唐代已大备。用钱穆先生的话说:“此后的旧诗体,已无法越出上述范围。”

  杜审言这首《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即是“唐五言”。关于当时的情境与心境,杜审言是这样描述的:“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霜(一作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杜审言这首作于宜兴临津的诗,是他在秋天由江阴赴宜兴县令郑机在临津的住所写的。根据清朝嘉庆版的《宜兴县志·卷五职官志》所载:“唐朝时,义兴县有县令十一人。郑机,郑州荥泽人。按:郑机见于《唐书》宰相世系表,临津郑明府见《杜审言集》。”

  杜审言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自己进士及第为官后,到什么地方任职都没有固定,好在他由长安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阴任职,竟然还能在江南他乡遇到自己的故旧郑机先生。在郑机府上同他酒酣意畅之后,仕途上接年连月的行止不定,正如同这辛辣的淳酒般五味俱陈,其间所经历之事现在则已然成了身外浮云,飘逝而去。不知不觉的边饮边叙中,白霜已经飘落在地,夜半古寺的钟声已响彻夜空,尽管秋风习习,但计时漏刻里所流下的水声则更加清晰充耳。开怀畅饮一夜后,是在天亮携着酒后余兴返回的,当他到乘着清风明月坐上回江阴的小船上时,尚犹觉得自己还是在和郑机先生坐在一处纵论古今。

  杜审言的诗素以浑厚见长。从这首写于宜兴的《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我们既可见其与郑机间敦实淳朴的友情,更可体会他“官禄无行止,情义有所系”的率真。如果说一个人把外在的功名利禄当作价值追求的话,他的内心世界和表现行为将永远是在充满世俗的“伪我”当中出现的。但如果他在追求个人世俗功名的同时,自己还能顾及人与人间的感情,这就是人与人天然“神性化”的真挚友情,这才是“真我”的灵动表现。清风明月临津渡,唯念此间知此心。杜审言于诗中反复表现的“真我”性情,真是我们在吟诵此诗时自然而然所产生的感同身受体验。

  杜甫说他的祖父杜审言:“吾祖诗冠古。”杜审言的生前好友宋之问在《祭学士杜审言文》中称他是:“言必得俊,意常通理。其含润也,若和风欲曙,摇露气于春林;其秉艳也,似凉雨半晴,悬日光于秋水。”吟读杜审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可知宋之问是知人论世,实事求是的臧否。清朝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称,近体诗,到了南梁、南陈时就已经有了,等到了杜审言才算是真正合乎其格律了。《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除了格律之外,也是杜审言自然朴素独特风格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