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专版

儒风独茂仁术普济的龙砂医家群体(下)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

  江阴曹颖甫故居前塑像

  江阴曹颖甫故居

  无锡中医学会施诊局义诊处方

  柳宝诒处方手迹

  吴昌硕题写“曹颖甫卖诗行医”

  柳宝诒弟子金兰升

  宋人《省心录》“论医”中指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历代龙砂医家,不仅医术高明,技艺精湛,更有厚德怀仁、贫病不计、乐善好施的品行与医德医风。

  明代江阴人叶灵萃(字爱山),日拥担药椟,徒步走四乡治疾,遇贫者赠以药。顾儒诊病不问贫富贵贱,虽寒暑风雨,随叩随赴,于贫者,免收药费,且助柴米,寿八十六,里人私谥“慈惠先生”。苏廷荫(字南棠)精内外科,遇贫者施以药,“虽参芪勿吝”。姜礼(字天叙)立功过格“日记得失,终身不怠”,每遇贫者施诊,“出囊中药治之,不取值”。

  明代无锡历史上第二位状元孙继皋的父亲孙雪窗(字国英),善治小儿痧痘,投剂沉疴立起,人称“神医”,他出诊富人收费,穷者不仅不取诊费还倒贴药费,有“孙善人”之美誉。

  清代无锡人杜有功(字升侯)秉承家学,虽奇疾险症,应手辄愈,但从不计较回报,深得贫苦大众爱戴,称他“医仙”。施教行医,有求治者,“不问贵贱贫富,皆济之,好施予,乐于周人急”。王旭高主张“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爱人好生为之仁,聪明权变为之智。仁有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欺世虚妄之徒”。

  重医德,乐善好施,是盛巷曹氏儿科自明末以来世代相传的家风,县志载“遇贫者每赠以药饵,资不望报”。曹氏第十七代曹清华常言“医者应有割股之心,痛人之痛,急人之急”“病者处贫病,病重心急,能助应助之,是为人之道,行医之德”。

  龙砂章氏外科创始人章治康,经常骑驴下乡,送医送药上门,守信诺,重德怀仁,贫病不计,深得病家赞誉,历四十年不衰。

  曹颖甫以厚道出名,自称“曹憨”,早年刚到上海,声名未达,虽清贫,仍不忘初心,遇贫穷病人,赠医施药。

  金兰升(常熟人,字清桂),拜师龙砂名医柳宝诒门下,卓然成家。金氏宅心仁厚,凡贫苦者就诊,非但免去诊金,且助其药资,遇远来求医者,则留饭,给盘缠。

  朱莘农,在江阴、无锡行医二十余年。每至夏季,江阴协济、普济、同济等医局均施医赠药,免费为贫苦大众治病,朱莘农逢期必到,每日往往从清晨到深夜,应诊一二百号。

  朱云亭出诊每到半夜方归,人称“兴半夜”。他关照病家“过十点钟以后,不要等我,可去睡觉。只需在房间点上一盏灯,我凭此为标记,就不会摸错门了。”每年无锡三皇街举办施诊,朱云亭必往义诊,遇贫病者经常资助经济,他还热心公益,助人为乐,常为乡里排难解纷,深受乡民爱戴尊敬。

  汪艺香医名赫赫,求诊患者众多,汪氏从不推辞,且乐善好施,除平日门诊外,常出诊至深夜方归,时锡城流传“病家要请汪艺香,开了大门等天亮”。诊余之暇,汪艺香常去无锡崇安寺听松茶室品茗,多有贫困者向其借贷,往往倾囊相助,毫无吝色,甚有贫困者还会跟着他回家,也都设法多方周济。

  丁福保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在上海行医期间,应诊者络绎不绝,他的诊费标准因“人”而异,对于穷苦人家,诊费一律优惠打折,如果患者说明家境困苦,医药费全部予以免除,并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

  不避险巇,责任担当

  医学为用,仁心为体,在疫病流行时,龙砂医家不畏风险,勇担社会责任,甚至付出宝贵生命。

  明正德、嘉靖年间,吴中瘟疫流行,吕夔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疫区,“裹药囊日治百家,全活无算”,名震吴中。缪坤(字子厚),明代江阴人,家传七世行医,嘉靖间军中疫病流行,师府延至军前疗疫,全活甚多,仁德者寿,缪氏寿高九十,著有《方脉统宗》。清代江阴人祝道行(字明侯),好学精医,康熙二十八年(1689)大疫,他进入疫区一线救治,文献记载其“奉文施药,加意问切,投剂多活”。

  沈文渊(字绎明)少多病,习医以自治,疫病发生时,他不避凶险,服从征调,文献载“邑大疫,当事征之,所投即起”。他秉性慈祥,体恤百姓,凡鳏寡及婢仆乳媪延之立往,并说“此辈求医最难,不可缓也”。

  1864年无锡荡口大疫,民多患霍乱,张聿青随父诊治,不辞辛苦,张父不幸染疫去世,张聿青来不及悲伤,继承父亲遗志,毅然代父出诊,活人无算,时人皆折服。

  1929年无锡暑疫流行,邹云翔毅然返锡,深入疫区,义诊乡里,跑遍五个村近百户农户,所治皆愈,群众赠匾“仲景功臣”。

  德品轶事,万古流芳

  柳宝诒对患者,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诊病从不开价,只在医馆门口放置一小木桶,病人随意将诊金投入木桶即可。如有病人因故无法亲来看病,可通过书信详述病情,柳宝诒根据病情认真研究后,再拟定处方回函。柳氏谢绝学政大人重谢、开设文社、创办东南乡试馆的种种高品善举,传颂至今。

  王旭高为了能尽快到达病家,特意养了一匹白马,以供出诊之用,时人称其“白马医生”。贫苦人家病,即使是深更半夜都会第一时间赶去,对于这类患者,一般不收诊费,遇无钱买药的贫病者,就在处方上角写下“记账月结”4字,再盖上王氏私章,这样药店就会把药费记在他的账上。

  金兰升晚年一次外出行医,突然昏倒路旁,醒来继续前往,旁人劝他休息,他说:“无妨,病者在,不可使其久待”。

  朱云亭“以猪报鸡”的故事为人称道。坊传同乡人马某,新婚半月,突发壮热,头痛无汗,渴喜热饮,请朱氏来诊,朱氏予内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外用白鸽热敷脐部,马某半天即汗出身和,马家人十分感谢,执意送给朱氏一只母鸡作为酬谢,朱氏推辞不掉,无奈只好收下,但总觉不安,回家后特派家人送去小猪一只,以作回报。

  当年曹颖甫行医所得,不足以贴补生计,于是行医之余,兼卖诗赈画,金石大家吴昌硕闻之感动,乃手书“曹颖甫卖诗行医”以赠之。曹颖甫儒士的高洁风骨,如同傲雪之梅,1937年淞沪战事爆发,曹颖甫避居故乡,日军诱逼他出任维持会会长,被他严词拒绝,后因呵斥日兵欺辱妇女、暴虐淫行,不幸蒙难。

  邓星伯医德高尚,常于后辈弟子言“为医者应仁慈为怀。贫者已苦,患病则更苦,对此必尽力拯救,不能以无利而拒之门外,更不能乘人之危,索取钱财,败坏医德医风,吾最痛恨之。”有关邓星伯高超医术、高尚医德、高洁品行的轶事在锡城广为流传,可谓妇孺皆晓。坊传邓星伯治愈山东督军田中玉将军病后,田中玉将军赠一年轻婢女给邓作侍妾,邓怜婢女遭遇,归途中特转道将婢女送还其父母,并赠银接济。

  龙砂医家厚德怀仁的医风医貌,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南宋词人辛弃疾任“江阴军签判”时,与龙砂名医建立良好友谊,辛弃疾离开江阴时,与张姓医生道别并作词“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

  龙砂医家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无限热爱,如方仁渊(字耕霞),一生行医,生前自撰挽联,发出“愿来世再为医生”的愿望,“可怜身入红尘,苦辛历尽,志未成,学医未济世,安贫行我素,不学仙,不倭佛,惟望将来再为医生……”数日后他对此联又行修改,“读书不为世用,学医未尽济人,碌碌人寰,不学仙,不倭佛,惟愿来生再为医士……”

  龙砂医家大德至善、仁心仁术、勇担使命、乐于奉献、贫病不计的高尚医德医风万古流芳。(陆曙 陶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