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新闻

因为他们,冯巷“记忆”不会消失

  将冯巷村地貌图刻在地面上,通过石刻来寄托乡亲们的恋乡之情

  ▲ 1912年无锡实测地图上已有冯巷

  ▲ 许文霞和她的嫁妆“和合桶”

  ▲ 王小平在给熟客理发

  近日,记者从梁溪区房屋征收办获悉,北尖公园地块旧城区改建项目(冯巷)正式生效,冯巷的居民们也在陆续搬迁中。

  离开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家”,村民们在憧憬新生活的同时,也有着对故土的难舍。“搬走后你还会常回来看看吗?”在采访中,居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这个古村承载了太多回忆”。

  百年古村落,曲径远市声

  “这里的历史已经有百年了。”记者跟着在冯巷居住了76年的储耀金进行了现场探访。据了解,冯巷村是冯巷地界的一个百年古村,传说是因纪念一个叫冯增的勇士而得名,现属于梁溪区黄巷街道五河社区,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米,面积0.96平方公里,拆迁前约有500户人家。

  内塘河穿村而过,冯巷浜与内塘河在平安桥相接,冯巷村内的水系成丁字形。“脚下的这座平安桥也很有故事。”储耀金介绍,原本的平安桥是一座构造简单的木头桥,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行人过桥就十分不便。1934年,民族资本家荣德生为民造福,办“百桥会”,方便城乡交通,平安桥因此建成。“桥的正中间有一个图案,图案下面压着两条鱼,意为压住发大水的鱼,以图平安,所以得名‘平安桥’。”

  记者来到冯巷村时正是下午,村民们正在为家中的晚饭做准备。有村民在河边撒网,“捕上来点小鱼小虾,红烧了放点萝卜条或咸菜,再弄口小酒‘咪咪’,很舒服的。”另一边的阿婆正在家门口用铁皮炉子烧水,“烧的木柴还是我捡来的呢,烧得很快。”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小道上,切菜声、犬吠声、闲聊声,在这个百年古村里回荡着。

  没有亮眼招牌,只有熟人生意

  在闹市,各种“网红店”的招牌往往令人眼花缭乱,但在冯巷村,店铺大多装修朴素,写着“粮油”“百货”“理发”等简单字样,有的招牌上甚至只有“烟酒店”三个大字。在这些店里外来顾客并不多见,老板们大多做的是村内的“熟人生意”,和顾客的关系也更像是朋友。

  “菠萝冰1块,可爱多4块……”走进冯巷村的“老贺烟酒店”,这里的雪糕单价都在个位数,标价也是手写在一块小白板上,“我老婆姓贺,所以我的店叫‘老贺烟酒店’。”老板冯斌伟今年正好60岁,在采访中尽显不舍之情,“我在这里开了八年店了,来的顾客也都是熟人,下个月我就要搬走了,真是舍不得。”和他一样舍不得的还有开理发店的王小平,“我这家理发店开了20年,刚开的时候我是个小伙子,现在我都52岁了。”王小平介绍,他的老客人很多,基本都是村里的人,“有的人我从他的‘满月头’开始剃,一直剃到他上大学呢。”王小平的儿子今年小学二年级,也在一旁喃喃低语:“搬家了我就不能和村里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外来媳妇”许文霞的烟酒店就在她自己的家中,即将搬家的她门口稍显凌乱,但四个排列整齐、大小不一的“和合桶”却十分引人注意。“这是我出嫁的时候带过来的,已经是34年的老物件了,现在可不多见。”许文霞一边喝着一碗绿豆汤一边与邻居闲聊,“我今天烧的绿豆汤,来一碗吗?”邻居则笑着逗她,“还吃还吃,你绿豆汤少放点糖,小心又胖了!”许文霞表示要搬走了最舍不得的还是34年的老邻居,“我来的时候是‘冯巷的媳妇’,她是‘冯巷的女儿’,但这么多年了我们都像是姐妹一样的,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坐在门口一起吃,端个饭碗就过去了。有时候她家我一天要走‘十八趟’呢。”

  石刻地貌图

  留得住乡愁

  “老伍,这么巧啊!”走访中,储耀金遇到了已经搬新家的“老熟人”伍金良,“我的新房现在已经装修好了,但还是对这里有感情,我今天是特意回老宅来看看的。”两人就在平安桥前的空地上攀谈起来,这块空地上刻有“冯巷村记忆地图”,“你看,我家就在这里!”地图上刻有冯巷村的地理布局、历史故事等,平安桥、大王庙、内塘河、冯巷浜……对于久居冯巷村的居民来说,这一个个地理坐标背后都有着他们各自的青春岁月与美好回忆。

  对此,无锡市方志学会会长郁有满表示,将冯巷村地貌图刻在地面上,通过石刻来寄托乡亲们的恋乡之情,这就叫“留得住乡愁”。

  据了解,地处锡澄运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冯巷村,即将改造为一座风景秀丽的体育公园——北尖公园。“搬走后你还会常回来看看吗?”在采访中,居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从小在冯巷村长大的网友“一叶方舟george”得知冯巷村即将拆迁,有感而发:“无锡冯巷,绝笔匆匆地过往,合眼时永恒的故乡。”

  (晚报记者 毛岑岑/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