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敏晶 文 |
说到夏天的搭粥小菜,我心心念念想吃苏州采芝斋的“虾籽鲞鱼”。现在网购很方便,网上买了都可以夕购朝至。
我上幼儿园前,常跟奶奶住在苏州伯伯家。夏天喝粥,也是欢喜的,因为可以吃上生病发热大人才肯买的听头(罐装)肉松。而奶奶也总是神神秘秘从碗橱顶层,油纸盒子里搛一块深暗色的“好么事”放碗里。筷子夹一点点,放粥面上,嘬嘬“米道”,喝喝粥,她从不给我吃,好像自己也是舍不得吃的样子。一小块吃个两三天呢,那时,没有冰箱,可夏天也不见坏。有一次,我垫了小板凳去开橱门,还打翻了一只碗,吓得要吃“笋烤肉”了。此后,奶奶也就同意我,筷头可以沾点表面的“米道”搭搭粥了,后来才晓得那就是“虾籽”。也因为鲞鱼很咸,骨头又细,她是怕我咳嗽、卡刺,才不给我吃的。
“鲞”本义为剖开晾干的鱼,后泛指成片的腌腊食品。“咸鲞鱼”当初食之,则不知其名。我闻知其名,还得从无锡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说起。嘉庆年间,无锡城北张氏生下个遗腹子叫“陈阿尖”。阿尖五六岁的样子,有一次看到挑担卖咸鱼的小贩和邻居在讨价还价,趁其不备,顺手偷了条咸鲞鱼,放在身后,贴紧墙壁,手里拿了根稻草装模作样地玩耍。谁也不会想到光着身子的小孩会囥条鱼在身后。等卖鱼人走远了,拿回家,贪到了小便宜,还受老妈一顿夸。从此,走上飞檐走壁、踏雪无痕的剧盗淫贼的道路,落得杀头的下场。无锡也多了一句“一条鲞鱼毁阿尖”的谚语,警示世人不要溺爱孩子,子不教父母之过的道理。
咸鲞鱼,大概从浙江沿海传入的,渔民出海带上粗盐,鱼一打捞上船就盐渍,鱼晒干,可长时间存储。一般反复腌晒三番,谓之“三曝”。如若不是晒得很干,或者黄梅天返潮,鱼的咸腥味,仿佛以前三阳南北货商店咸货专区的特殊味道就在鼻尖漾起。儿子学校回来,一袋子袜子打开时,老妈常取笑道:“孝敬你的咸鲞鱼啊。”
外婆是绍兴人,她喜欢蒸咸鲞鱼吃的,下面垫豆腐,吸咸头。也可以鱼切块,蒸肉笼松。最最好吃,是浸泡软了,和红烧肉一起烧。鱼则吸收了肉的油脂,肉则融入了鱼的鲜咸。可谓吃得汗流长,盼得秋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