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妮萍
一个真正的读者,手不释卷定然是常态。于他而言,读书如呼吸一样自然,已融入其生活、融进其生命;读书如吃饭、睡觉一样,是每日必做之事。早在千百年前,黄庭坚就曾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对于真正的读者来说,日日都是读书日。
清代姚文田曾自题书房: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天下第一好事是读书”,而读书的好处,唯有真正读过或在读的人才能感受到。
读什么样的书?
这是关于读什么的问题。关于读什么样的书,有太多的名人名家提出过各自的观点,列出各类书单。循着他们的足迹,阅读那些清单书目,不失为一种丰富阅读种类的方法。但在我看来,读什么书对于一个真正的读者来说,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个真正读书的人,只要读进了书,读到一定程度,他并不需要别人给他开书单,自己就能列出想要读的书单。一本好书会牵连带出一连串、一系列的好书,也就是说“书能帮你找书”。
作为一个理智的读者,也不会忘记庄子的忠告:“其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以有涯伴无涯,殆矣。”茫茫书海,阅读要抓住主要矛盾,确定重点,梳理出自己的阅读脉络。要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值得阅读的书籍上。总之,我们需要建构自己的“读书黄金屋”。
该怎么读书?
这是关于怎么读的问题。说到读书方法,古今中外,不少读书人都总结出自己的方法论。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强调了读书时专注的重要性。韩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读书须勤奋,要肯吃苦。颜真卿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诉我们,读书要趁早,从小就要努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告诉我们不但要多读,还要读破、读透。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告诉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把读有字书和读无字书结合起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读书要和实践相结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还要将读书和留心观察生活结合起来。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相比较东方文化视野下的读书方法总结,西方人总结的读书方法则明显带有工具论色彩。以当代比较经典的读书方法指导用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为例。这本书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一套科学而切合实际的读书规则和方法。一般来说,阅读的规则是:努力越多,效果越好。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第四层次主题阅读是最高的阅读层次,包括了所有阅读层次,也超过了所有层次。书中对这四个层次的阅读方法做了详细介绍,还细致分享了做三种读书笔记的方法:结构笔记、概念笔记、辩证笔记。这些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还得自己阅读、实践、领悟。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只有读,才会读。想要成为一个成熟的阅读者,要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他们总结的方法可以多加借鉴。在实际运用中,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是最关键、最要紧的。
读书,是为了发现自己,是为了遇见那个未知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读书,说到底,就是在读自己。
手捧经典,心中花开。
(作者工作单位: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