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视界

展现新时代法官风貌,传递中国法治声音

《底线》: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9月19日,“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电视剧《底线》于湖南卫视、芒果TV、爱奇艺上线播出,这也是我国首部全景展现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剧。

  《底线》在此时的出现,正抓住了当下法治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机,力图完成一部专业性、前瞻性、思想性兼具的文艺作品。

  填补稀缺,迎难而上

  此前,中国的法院题材剧至少面临两个难题:一是敏感性,当一直以来法律被要求维护纯粹的正义,剧集就必须展示十足的正直、无私,任何罪行都必须被绳之以法,任何无辜的人都将恢复清白;二是文戏多,相较法治剧的其他类型,在大陆法系之下,中国法院题材无论庭审或是调解,都更多一些坐而论道的意味。以上两点,往往会导致戏剧性不强,或强行加入情感等其他元素,从而造成“悬浮”。

  《底线》力图填补影视剧市场中该题材的稀缺,是一次迎难而上的突破。首先,该剧的指导、监制、支持、联合摄制等全流程中,几乎都出现了法院的字样——如同众多爆火的法治题材剧,《底线》亦采用了深度联动的模式。其次,在剧作上,《底线》完成了四级法院体系与师徒三代人的横纵切面的辩证统一,为戏剧的生发、延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在40集的成片中,观众将与这些人物一起,经历“雷星宇杀人案”“女销售职场性骚扰案”“中介喝酒致死案”“肝癌妈妈离婚案”等热点案件的纷至沓来。在情理法的冲突中,观众或可真切体会剧中法官们的那句:每一本卷宗的背后,都是一场悲欢离合。

  烟火朴实,温暖善意

  与此同时,《底线》又必须朴实地推开故事。在律政剧精英面貌的刻板印象之外,人民法院的故事要接地气、烟火气,讲贴近群众;在观众对法治剧集展示激烈冲突的期待中,人民法院的故事要讲调解、讲疏导,讲“枫桥经验”。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代表,新时代的法官们也强调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先,调解与审判相结合。

  在《底线》中,观众会看到大量调解案例的存在,基层法官、法助们会为一个案件不厌其烦、不计成本地来回调解多次,直到群众事了宽心。这些案件的时间跨度之大、双方矛盾之深,会让观众切实感到作为法官的不易与艰辛,以及他们同样背负着的朴实的职业荣誉。

  高高在上的法官,收费昂贵的律师,西方国家的司法,也被称为精英阶层的司法。而在中国,人民的司法要求法院工作守护社会公平正义底线,守护司法的、道德的、人性的底线。尤其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智慧法院、庭审直播等先进体制和理念的出现,《底线》身上所背负的期待,是成为一面镜子——

  通过涵盖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以及基层人民法院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以及检察官、律师等群像人物图谱,展示四级三代法院人如何面对新要求、新期待,如何在新时代、新场景中展开工作。

  专业权威,唯真不破

  早在拍摄筹备阶段,《底线》10余人的采风团队便开始了前后10多次采风,历时90余天,跨度15个月,从湖南长沙、衡阳到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的各级人民法院和调解组织开展调研,涉及全国60余家法院;深入采访一线法院工作者200余名,建立起人物原型档案;收集了500余件司法理念典型、社会关注度高、情与法碰撞的代表性案件。项目组经过4次全面升级和全方位大调整,历时20稿,每集精心打磨7稿以上,才完成最终的高质量剧本。

  在置景方面,400余位主创团队成员奔赴4656公里,在长沙170多处实地取景,准备服装10000套、道具30000个,力求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真实。最高法还组建专家团全程跟组拍摄,对剧中内容、场景、服化道细节进行专业性把关。

  为了将法官形象充分融入表演创作之中,演员们在抵达剧组后就被安排了密集采风,在模拟法庭、真实调解中体验司法工作。他们深入基层法院,与法官同吃同行,体验法院日常状态,观察法官工作。在体验生活过程中,主创团队还选择了一个典型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在法官的示范和指导下,演员熟悉开庭场景,牢记所有庭审流程,熟练掌握专业术语,进行了多次模拟法庭的排演。

  在先进的司法理念与层出不穷的新型案件的碰撞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底线》有成为示范、标杆和引领的潜力。(“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图片来自剧方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