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看无锡

大学生“种粮大户”带富一大片

  这几天种粮大户强科加强了巡田的频率,时不时来到田里观察水稻生长和田里灌溉、除草情况。再过三到四周,水稻就要丰收了。80后的强科是无锡市永明农机合作社的负责人,管理着1000余亩农田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黝黑的皮肤、一双强壮有力的大手,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个能干的种植户。让人想不到的是,毕业于江苏信息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他之前却在企业做了8年的设计工作,有着不错的收入。他的父亲一直以种田为主,看着父亲终日忙碌也没有多少盈利,他明白乡村振兴不能守着老路子,而是要科学种田。2013年强科辞掉优渥的工作,回到父亲身边,决心做一个新型农民。他先后投入约350万元购买先进设备和技术,并将大学知识与农业实践相结合。从500亩到1000亩,通过土地流转,强科在黄泥坝村这个无锡最西北的地方种植水稻和小麦。

  大学生回乡种田,被评为乡土人才

  做好农业,“接地气”才行。天刚蒙蒙亮,强科就往田间跑,看作物生长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碰到机会就到外地参加各类农业和农机培训,研究各类农业文件和政策,购买先进农业设备和农业生产技术。一年又一年,他把自己当作海绵,努力吸收着现代农业发展新知识。

  凭着自己对农机技术的爱好,他一直琢磨更好地利用新农机新技术。强科从2015年起就引进无人植保飞机为农田防治病虫害。经过几年实践,防治效率比起传统人工方式要高出5倍。周边种植户看到他的生产效率那么高,纷纷前来学习先进植保技术,争相购买服务及引进无人机,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记者发现,如今在合作社内,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粮食烘干机、精米加工设备等各类农机具一应俱全。还建立了机库、维修配件间、农产品初加工间、学习培训室、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管理室、烘干中心,让现代化的粮食生产“从耕、种、植保到收、烘干”等环节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农机合作社还通过采用与服务农户签订作业合同的形式,为广大农户和种粮大户提供机械耕耙、育秧、机插、植保、收割、烘干为主要业务内容服务作业。年机耕机耙3500亩,机插2500亩,机植保2500亩,收割小麦3500亩,收割水稻3500亩,烘干3500亩,农忙时抢修农机具100多台次。自2017年获“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称号后,2020年他又获“无锡市最美新型青年农民”称号。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过程中,强科表示自己也吃过很多苦,在农场内,有五台无人植保机,其中2台大疆,3台汉和,总价值45万元左右。当初从零基础开始学习田间无人机操控时,既要考虑不能损伤价值不菲的植保机,又要率先掌握用植保机播种、施肥、除病虫害……通过大胆使用、小心操作,强科不断总结经验,确保农资精准播撒在目标田间。

  平时,他针对种植技术和农机操作技术给周边农民做好传、帮、带,推动周边农民共同走科学种田之路。强科介绍,在成立惠山区惠科家庭农场后的2018年,农场开始尝试“渔稻共生”种养模式。这一种养模式颠覆了以前“稻田只能种大米,鱼虾只能进水池”的传统种养模式。其突出特点是“一田两收”,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农产品质量更胜一筹。

  随着农业技术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2019年他在农场又率先尝试实施先进的“农田自动化排灌”系统,全电脑控制田间排灌管理,种植户只需在手机上简单操作即可,大大减轻了人力物力的付出。

  为推广种植效率,强科成立了技术部,培养了2名高级农机维修工,10名中级、初级维修工。同时,对社员及周边农业种植户开展了各项培训,比如新农机的推广与应用,新种植技术的宣传,农业各项惠农政策的学习,分享各类农事信息等。

  强科表示,他带领社员们所实施的重点农业项目均获得了良好运作效果,得到村民们的肯定。基地引进锡澄大运河水灌溉,以绿色食品规范种植,施用有机肥及生物农药、物理治虫、生物防病。大米实行色选流程加工,优质大米申请了“棵绿园”大米商标,并于2018年江苏好大米评比中荣获“金奖”。(晚报记者 黄振/文、摄)

  链接:

  今年的“最美家乡人”活动,由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平台、阿里巴巴乡村振兴基金计划联合全国一批重点合作媒体,围绕“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以“投身希望热土,振兴最美家乡”为主题,重点挖掘在乡村产业、文化、教育、生态、科技、卫生等各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平凡人。如果您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欢迎@江南晚报微信或微博,也可拨打电话0510—88300000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