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春 文 |
在与孙志亮先生多次交谈、讨论无锡发展问题的过程中,他不时会用到一个富有弹性的词:“城市能级”,印象深刻。日前,在他所赠笔者的新著《保护 传承 利用:中国大运河》一书中,更把无锡运河与世界相连接,强调它是提高无锡“城市能级”的钥匙,是推动无锡走向世界文化舞台中央的重要抓手。这是一个独特而富有创意和想象的视角。
在推动无锡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因所处位置不同,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规划者凸显超前谋划,执政者强调务实干成,研究者着眼理性思辨。而孙志亮先生的经历,则是集规划者、执政者、研究者于一身,这样独特的综合集成,使他对问题的认识,比一般人更为清醒深刻。笔者以为,孙先生的提议,已超越了简单的爱乡情愫,也超越了简单的职业精神,用他自己的话来讲,虽这仅是“我的初衷”与“我的心愿”,却真是一股激发升腾起推动地方发展的磅礴力量。
一个地方的发展,最基本的就是发现资源、开发资源、集聚资源、创造资源,形成独特价值品质的过程。
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被新发现,无锡这座城市的历史日益被刷新,从南蛮荒地到江南盛地,经历了从未名到太湖明珠熠熠生辉的华丽蜕变。在这漫长过程中,泰伯奔吴、高祖置县、元贞升州、民国合县、筹备设市、解放建市,推动无锡逐渐从边缘成为城市明星。
往事可以罗列,在其中,如北方人口的徙居,使无锡人口集聚大增;重建的东林书院,使无锡声震全国;康乾二帝的南巡,使无锡颇受垂爱;米布码头联系周边,致富无锡一方;1895年业勤纺织公司创办,拉开了无锡跨向工商名城的序幕;1948年无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基本教育实验区第二实验区”(即城市实验区),使无锡第一次成为世界样板;20世纪50年代的阿炳《二泉映月》,更唱响世界……这些均从人口规模、社会关注度、工商发展、教育文化示范等多个方面,推动无锡逐步超越一般走向非凡,从边缘迈向中国,乃至世界,极大地提升了无锡城市的能级。
近年来,无锡提升城市能级的渴望更为迫切,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如对阖闾城、鸿山墓开展考古挖掘,高调设立“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国乡镇工业博物馆”,在全国会议提出工业遗产保护的《无锡宣言》,推动惠山祠堂群申遗列入预备名单,设想以徐霞客旅游线路申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等,这其中,有提升,有争议,有挫折。
孙志亮先生的这部著作,从未现中发现,从无视里认知,在全面、细致分析江南水乡无锡“河多、船多、桥梁多”的历史与现实后,在基于无锡在运河的开挖、保护、传承、利用方面取得超水平卓越成就,确认“从全球范围看,大运河无锡段全民保护传统如此持久,运河文化和形态传承如此完整,综合利用时间如此绵长,也非常罕见”的前提下,把历史上提升无锡能级的诸如行政置城、水利浚河、商业米市、工业企业,乃至徐霞客起棹远行、惠山祠堂、工业遗址、沿河民俗风俗等时空元素,用水环绕,用河串联,更用大运河概括。
运河既是地方性的,更是世界性的。世界古代文明中心,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均是伴河而生,同样近现代文明中心也延续了这样的天赋优势。早在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遗产“走出去”的标志性品牌。可以说,大运河具有丰富的文化空间,足够容纳无锡历史、现实与将来呈现的物质、精神、文化的多重内容。有最早历史、有独特贡献的无锡大运河,能否成为其中的样板?无锡可否借此航向世界?大运河能否成为提升城市能级新的爆发点?这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拷问。
用大运河来连接无锡的历史与现实,浓缩纷繁的城市精彩,用大运河来拉动无锡融入中国、走进世界文化的中心,这是孙志亮先生着力撰写本书立下的宏愿。
《保护 传承 利用:中国大运河》,孙志亮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定价:1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