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唐磊 整理 卢雯
我是Peter Arthur Stanleigh,中文名叫“唐磊”,来自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伦多。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那一年9月,我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来到无锡。之后,我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无锡姑娘胡凌寒。2003年,坠入爱河的我成为了一位地地道道的无锡“洋女婿”,正式定居无锡。
前不久,我和我夫人一起庆祝了19周年结婚纪念日,聊起这些年在无锡的点点滴滴,很是感慨。不知不觉,我已经在无锡待了21年。这对我来说实在是很疯狂,要知道我一开始预计只会在中国待一年,看看这个神奇的东方国家就回去。但直到现在,我依然待在无锡。在无锡,我做了很多事情,过得很快乐。我想无锡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中华文化令我着迷 我想去看看
在来中国之前,我在加拿大多伦多教了二十多年的书。我拥有文学学士、教育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一名有执照(教师资格证)的老师。
除了教书之外,我还热衷公益活动。这可能跟我的家庭有关。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父亲整天为全家的生计奔波忙碌,但他总是会抽出时间来参加公益,带头为社区学校捐款,帮助有需要的人。他的言传身教,让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立志要像父亲一样帮助他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在多伦多华人社区做公益志愿服务。有一天,我的一个学生跑来找我寻求帮助,表示她的房东把她的租房押金扣除不还,那可是她一个月的工资,有1000多美元。我连忙安慰她不要着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后,我帮助她建立法律程序,把房东告上法庭,最终顺利把钱拿了回来。看着她那充满感激的眼神,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今后要帮助更多的人。自此,我又兼任多伦多华人社团与当地警察局的协调员,成为联系华人社团与警察之间的纽带。在此期间,我结识了不少中国朋友。在长期的交往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令我着迷。我萌生了想要到中国去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动了这个心思后,我开始为来中国做准备。联系工作、办理签证……我上网查了中国各个城市的资料,经过对城市的人口、支柱产业、污染指数、气候等一系列指标的比较,2001年9月底,我只身一人来到无锡。
逛公园、起中文名,融入无锡生活
我觉得观察和学习中华文化的最佳地点就是公园,因为公园天生的“慢节奏”能够让快节奏的人们放松下来,展现最真实的一面。于是,在那个丹桂飘香的季节,我跑遍了无锡的各个公园。其中,在无锡市中心的黄金位置隐藏着一个公园,叫城中公园,里面有精心设计的假山、亭子、人工湖。人们在阳光下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遛鸟、斗蟋蟀、喝茶、聊天、唱锡剧、拉二胡、划船,两个人下棋一群人指导等等,似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什么,对我十分具有吸引力。我隔三岔五就往城中公园跑,想从中小窥一下以后在无锡生活的样子。
这里的人们对外国人都十分友好和热情。即便我们不能完全理解对方,但我们总能找到方法沟通。为了更快地融入无锡社会,结交更多的朋友,我打算先给自己起一个好听大气的中文名字。经过深思熟虑、再三推敲以及听取周边朋友的建议,我有了现在的中文名字“唐磊”。“磊”是因为我的英文姓氏Stanleigh起源于德文Stein,与石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有3个孩子,三块石头恰好组成了一个“磊”字。“磊”字意为很多石头堆垒在一起,代表了我美好的祝愿,希望3个孩子就像是三块石头一样紧紧聚集在一起。而“唐”是因为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期。它海纳百川、包罗万象,把所有的东西融合在一起。生活中,我喜欢穿着唐装参加正式一点的场合,这也是取“唐”这个姓的由来。我非常喜欢这个本土化中文名字背后的意义与无限想象。
公益让我慢慢地在这所城市找到了归属感
随着去城中公园次数的增多,我认识了一群努力并且优秀的人。他们非常期望能用英语和我交谈,而我则可以结识有趣的朋友,听到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精彩故事。双方一拍即合,英语角应运而生,无需报名想来就能参加,没有收费没有商业套路,没有水平高低的偏见,只有学习英语的热情。大家可以随意交谈,临场发挥或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对话交流,在提高口语表达技巧的同时,逐步建立说英语的信心,提高对英语的整体把握和应用能力。
我发现他们中不少人虽然学习英语多年,称得上“满腹经纶”,但在需要英语交流的场合却不敢开口,成了“哑巴英语”。我会鼓励他们多开口、多提问,因为只有通过提问学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真正想知道的知识。同时,我也会非常严格地去纠正任何一个错误,不允许有中式英语出现。因为我觉得我有这个职责去教授一门正确的语言。
对很多人来说,英语角渐渐成为他们社交生活的一部分。而英语角也让我感受到大家对我的需要、依赖。我意识到我在无锡的生活将围绕英语角展开。
二十年一晃而过,英语角从城中公园搬到了无锡市图书馆,又在新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际志愿者会客厅)新增了一个英语角,来参加英语角的人也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每周两场,每场两个半小时的英语角,我从不缺席。
除了坚守“英语角”,我还参加无锡各种公益志愿活动:扮成“圣诞老人”去无锡福利院看望孤儿;为宣传环保人人有责的理念,发起“绿色一天”公益活动,带领一帮志愿者去车站、景区等公共场所捡垃圾;穿上红马甲,去拥堵的十字路口维护交通秩序;去东林书院、太湖博览会等为外国游客当英语翻译、作英语导游;还组织了一些在无锡工作的外籍友人,成立了“无锡外籍友人志愿者队”“外籍友人太太志愿者队”等。
随着公益越做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叫我“洋雷锋”。有这样的称呼,我感到非常自豪。因为我知道雷锋是一个英雄,是中国志愿者精神的象征。我决定要更加努力来配得上这个称号,把志愿服务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无锡发展迅速,外国人应该多来看看
在无锡的二十年,可以说,我见证了无锡的高速发展。刚来的时候,无锡只有市中心有大的百货公司,其他区域很少有大的购物中心、商业街,商业氛围也不浓厚。我经常要跑到市中心的八佰伴、商业大厦等百货公司或者清扬路上的家乐福超市去购物。如今,无锡处处高楼林立,还有天际线,各个区都有大的购物中心、商业街。
以前新吴区只有一条公交线路能到市中心即35路公交车,且晚上6点以后想进入新吴区就不太方便了。如今,随着地铁1、2、3、4号线的开通,无锡所有的区域都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不管你住在哪里,到哪里去都非常方便。还有共享单车,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
无锡是有名的“甜都”。无锡人嗜甜如命,无锡酱排骨、小笼包、玉兰饼等无锡特色美食都是甜的。如果吃不惯甜的,也不用担心,因为在无锡可以吃到各式各样的美食,且价格合理。完全可以根据预算,选择吃一顿便宜或奢侈的晚餐。如果不想出门,还可以点外卖。手机上简单操作几下,就可以在家等着外卖员送餐上门,实在方便。不只是食物,所有东西都可以点外卖。而在加拿大,点外卖的费用非常贵,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点外卖。
如今,从网购到手机支付到共享单车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手机,简直是一部手机走天下,而且非常方便。前不久,我和妻子回加拿大探亲,已经习惯了移动支付的我们,在加拿大处处不适应。没有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只能用现金或银行卡支付,而我都多少年不用现金和银行卡了。所以,我经常劝我在加拿大的朋友,有时间一定要亲眼来无锡看看,一定会大开眼界的。
我爱无锡,我相信总有新的美好经历、新的惊喜在等着我。
(晚报记者 卢雯/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