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被誉为“白银盘里一青螺”,浸润在碧波荡漾的太湖之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出生于马山檀溪村(现马山街道栖云社区)的徐惠红,在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40多年里,用真心探究、用精心守护、用热心传承,成为马山历史文化的守护者。
马山拥有星罗棋布的古迹名胜,大量的诗词歌赋,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丰富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民间舞蹈,独居风味的饮食文化等,了解得越深入,徐惠红越为之沉迷。为了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和传承马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徐惠红踏遍了马山的古迹遗址,走村访户,借阅历史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出马山主要有七大历史文化:名泉佳涌、奇石怪崖、古树名木、旧巷古坞等组成了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历史留存的遗迹闪耀着吴越文化的脉络;帝王将相和文人雅士们留下令人神往的隐逸文化;星罗棋布的庙宇道观传递出深厚的佛道文化;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余韵悠长的民歌民谣、趣味盎然的民间故事、风味十足的饮食文化等构成的独特民间文化;还有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和热血忠魂的红色文化……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更迭中,老旧记忆和文化传统正在慢慢消失。为守住马山历史文化,让世人能够全面地、系统地了解马山历史文化,徐惠红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搜集资料,无数次铁鞋踏破的寻觅走访,无数个挑灯夜下的写作修改,一本反映马山地区历史变迁、文化赓续、民风民俗以及地理风情的《无锡市马山志》终于面世。而他的散文集《檀溪笔记》记录了马山人往日的生产、生活情景;著作集《马山·名人》讲述了曾经流连在这片土地的历代名人和本土名人的事迹;《马山民间故事选》《马山民歌民谣集》则挖掘了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几十年来,徐惠红收集了大量马山古时的诗词文章,手稿累计近百万字,他只希望将马山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不要在这一辈人中失传。
马山的“马灯舞”是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瑰宝,虽已被列入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能够扎制马灯道具、组织排练的人却寥寥无几。有失传之虞的“马灯舞”一度让徐惠红忧心忡忡,他希望能培养一些人来传承“马灯舞”。2015年,即将退休的徐惠红主动与相关社区和部门联系,并得到了大力支持。于是,徐惠红动员原文化站老站长,指导扎灯、排练舞蹈,终于使“马灯舞”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复排演出,得以传承。
此外,徐惠红还经常到社区、企业单位、学校等宣讲马山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斗争史,几年下来有近百场之多。“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马山的历史文化,进而使更多的人喜欢马山文化、传承马山文化,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徐惠红如是说。 (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