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进入秋高气爽的时节,但是记者从锡城医院了解到,很多人因皮肤干燥瘙痒、鼻咽干燥出血、喉咙干咳少痰、眼睛干涩、大便干结等一系列恼人症状而就诊的比以往明显增多。刚刚过去的10月,我市雨水量较往年偏少,让市民在本就干燥的季节里,更对“燥”的反应增加几分。无锡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副院长陶国水表示,应从生活起居等各方面应对秋燥综合征,同时也要区别于干燥综合征。
门诊上多种症状
逃不了“干”系
陆先生这几天感觉皮肤干燥,尤其是背部和小腿部不仅干,还奇痒难耐。无锡市二院皮肤科负责人夏汝山为其诊断,考虑秋天皮肤干燥搔抓引起的。原来,陆先生每天洗澡,特别喜欢调高水温,冲背部等痒的部位,感觉特别舒服。夏汝山说,目前已是秋天,很多人还沿袭着夏天每天洗澡的习惯,容易使皮肤干燥,出现瘙痒。一些市民本来有高血压、糖尿病,肝肾等基础疾病,秋天皮肤更容易干燥,搔抓后出现了湿疹,有的还比较严重,出现皮肤肥厚、有渗出,这类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基础疾病,再到皮肤科门诊解决皮肤问题。在二院眼科,一些患者反应干眼比其他季节更严重,看了电脑、手机感觉眼睛不舒服。
在无锡市中医医院,多个科室的患者在诉说病情时,都会提到鼻咽干燥出血、喉咙干咳少痰、大便干结、烂嘴角、口腔溃疡等症状。陶国水介绍,这些都是典型的“秋燥”现象。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初秋天气尚热,所以燥而热,谓之温燥;到了深秋,天气转凉,就会变得燥而凉,谓之凉燥。温燥初起时多见于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舌苔薄黄、小便短赤;凉燥初起时多见于身热头痛、恶寒无汗、流涕、唇燥咽干、舌苔薄白而干,口渴不甚。如“肺主皮毛”,肺燥时,皮肤表现干燥,容易脱皮。
缓解秋燥
遵循“燥则润之”原则
应对秋燥,办法就是“燥则润之”。陶国水介绍,防秋燥就是要保护人体津液不丧失或者补充津液,多用“润”法。首先是多补充水分,淡盐水、蜂蜜水,麦冬、枸杞、野菊花、桑叶等茶饮都是不错的选择。起居方面,市民应当早睡早起,调养人体阳气,符合“养收之道”。秋季运动应选择较为舒缓的项目,如散步、太极拳、跳舞、慢跑、登山等,运动应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损人体之阴。在饮食方面,多吃滋阴润燥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萝卜等,具有生津润肺止咳功效。便秘者则应查明原因,如果是纯粹大便干结,应多饮水、多吃纤维食物,以促进新陈代谢。
专家表示,秋季洗澡不宜过多,可每周控制在2-3次,水温不能太热,以40℃左右为宜,洗澡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即可。洗澡后一定要涂上润肤露,出现皮肤干痒一定不能随意搔抓,要去医院就诊,接受专科医生的建议。用眼要适度,45分钟到1小时要远眺,平时可以水蒸气热敷眼睛,为眼睛补充水分,干眼厉害要就诊。
有些眼干口燥
是干燥综合征
入秋后,如果出现上述提到的秋燥症状,使用“润”法仍然无法缓解,还要警惕干燥综合征。陶国水提醒,干燥综合征不是普通的秋燥综合征,两者性质完全不同。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泪腺、唾液腺、汗腺、皮脂腺等,引起眼干口燥等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且“重女轻男”,患者中女性占到了九成以上,尤其是更年期女性。
除此之外,干燥综合征还会累及其他系统和脏器,如肺脏、胃肠道、肾脏、关节、肌肉、血管等,造成诸多的临床改变,如肺间质纤维化、慢性萎缩性胃炎、肾小管性酸中毒、关节炎等,其中肺脏是最易累及的脏器之一。干燥综合征需要通过查相关抗体和唇腺黏膜活检确诊,因此,感觉秋燥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是否为干燥综合征。
(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