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前些年说‘人活八十不稀奇,人活九十古来稀’,现在的新口号是‘人活百岁古来稀’。”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在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和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主办的专题研讨会上表示,随着老年节律发生变化,退休以后的生命还有30年之久,需要重新定义中国老龄社会,建立支持积极老龄社会的系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指出,“生活有保障,工作有机会,退休可选择”,是衡量积极老龄化的三项标准,要系统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老年照护体系。
隐藏着一座积极老龄的金山
“中国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人口老龄大国。”王振耀列举了一组数据,中国有着超过3亿的退休人口,2020年,60岁以上老人有2.64亿人,65岁以上老人有1.91亿人,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有3570万人。
王振耀认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老龄社会有其特殊性,体现为“做家务、务农耕、养孙辈、勤学习、善创造”五个特点。
他解释,在退休以后,中国老年人口对于劳动很有热情,城市退休人口热衷于做饭、做家务,农村的老年人则坚持从事农耕。他曾经做过一项调研,发现有94%以上的老年人在不同程度地养育孙辈,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
此外,这一代老年人学习能力极强,老年大学供不应求,多种形式的老年回忆录涌现。
因此,王振耀提出,老年人是发展“善经济”的骨干力量,尤其是“新三届”(指77、78、79级的大学生)与“五老”队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相当多的老年人“退而不休”,仍在工作。
所谓“善经济”,主要有三个内涵:一是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生产力高度发达;二是社会价值深度引领经济价值,经济全面向善、科技向善、金融向善;三是系统弘扬社会价值以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中国隐藏着一座积极老龄的金山,有待开发。”他指出,老人既是社会价值的消费者,也是特殊生产者。目前社会对于老龄化负面意识太强,很多政策、社会行为有待调整。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研究员李佳强调,除了要发挥“新三届”“五老”的积极作用,还要做好老农民、老工人、老单身、老病号等群体的兜底工作,为这些群体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与更大的社会参与途径。
充分开发老年人的经验与技能
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已经成为中国人口长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迎接中国积极老龄时代,王振耀认为,如何更好地促进各项老龄事业、老龄产业的发展,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王振耀提出,要建立支持积极老龄社会的系统。具体来说,要支持老年人通过多种形式创业,完善为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公益慈善需要探索建立典范案例;要充分开发老年人的经验、知识与技能,鼓励老年人发展咨询业、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组织的“五社”联动,让老年人自我服务、互相服务。
对个体而言,老年人需要重新认识退休以后至少三十年的黄金期,积极融入社区,参与社会共创。
养老不可能是“暴利”产业
唐钧重点阐述了照护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承认照护是一种社会劳动对于解决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中国目前已经存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角色分工,需要研究这几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功能耦合,使得“老年照护体系”成为真正的系统整体。
唐钧介绍,在欧洲,老人入住机构的比例在4%~6%之间,96%~98%的老人都住在家里,只有在生命最后阶段,由于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过于专业,才交由养老院的机构进行照护。
“将来的照护不应该是‘院所式’的,而是以居家服务为主。”唐钧认为,比较理想的模式是以社区为基点和平台,专业人员要下到社区,对家属等非正式照护者提供培训、喘息服务,社区层面配置专业的健康照护工作者能为开展居家照护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能直接提供专业门槛较高的照护服务。
在唐钧看来,慈善公益和有组织的准市场运作,对于解决中国老龄化社会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要。“养老产业最多只能是薄利,不太可能是一个暴利的产业。” (中国经营报)
相关调查
养老护理员 爱心很重要
许多个深夜,他们为照顾老人而忙碌、奔走;许多个清晨,他们敲开老人房门,送上问候和贴心服务。他们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用爱与责任温暖万千老人心。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养老护理员。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家对养老护理员的认知和期待,有媒体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采访。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3份,其中60岁以下受访者282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201人;男性248人,女性235人。92%的受访人认为,自己或亲人未来需要养老护理员。
中老年人更为关注 提前为养老生活作准备
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受访者中,对养老护理员有关注的占69%,其中,七成以上为中老年人。
68岁的吴春花是位独居老人,目前身子骨还比较硬朗。记者采访时,她正和朋友们在杭州西湖边的公园里跳舞。吴春花说,因为子女工作都比较忙,不想让他们太为自己操心,所以已经开始关注一些养老机构的信息,为以后的养老生活提前做好准备。
45岁的张先生也对养老护理员比较关注,原因在于家中父母都已70多岁,自己在外工作很难贴身照料。他了解到,现在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服务越来越专业化、多样化,所以正在搜集一些信息,抽时间跟父母商量一下,一起去实地看一看。
有责任心和爱心 这些素养很看重
在养老护理员的工作中,接触较多的是行动不便的半失能或失能老人,作为这类老人的守护者,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呢?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受访者认为,责任心、爱心、耐心及奉献精神,是养老护理员最应该具备的素养。
受访者王女士说,父母年纪大了,有时就像小孩子一样,发脾气次数多了,自己也难免有情绪。子女尚且如此,与老人非亲非故的护理员,如果没有责任心和爱心,结果可想而知。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除了责任心、爱心、耐心及奉献精神,大家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也是养老护理员应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
王女士告诉记者,此前家中老人跌倒,兄弟姐妹几人轮流照顾,弄得手忙脚乱、疲惫不堪,不得不求助专业护理员。她发现,有了护理员的照顾,老人不仅身体康复得好,心情也好了不少。她留心观察了护理员如何照顾,确实非常细心,很专业。“有时候老人家跟我们发脾气,护理员还帮忙安抚,真的帮了大忙。”
近半数不在意性别 认为男女各有优势
采访中记者发现,养老护理员的性别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近一半受访者不在意养老护理员性别,其中男性占65%,女性占35%。
随着年龄增长,73岁的程大伯近几年越来越关注养老护理员相关话题。他说,真到自己不能自理需要养老护理员时,有人能照顾好自己就满足了,不会太在意性别。
同样73岁的李大妈也表示,自己不在意养老护理员性别。她说,男性力气较大,像帮忙翻身、抱上轮椅等动作,男性护理员会更有优势,而女性相对来说更加细心。所以,她认为男女护理员各有优势,自己都可以接受。
(浙江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