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签约落户无锡高新区后,11月1日,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北京大学无锡电子设计自动化研究院落地无锡高新区。
11月8日,无锡经开区与澳门新经济协会合作创建的横琴粤澳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多个产业为主导,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中山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一场跨越1600公里的“牵手”成功。11月11日,无锡市教育局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合作交流会,整合各方资源努力打造“科学教育无锡样板”。
无锡近年来积极主动作为,深谋远虑为城市长远发展蓄能。当高等教育资源作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越来越被重视时,无锡高等教育发展的脚步怎样迈得再快一些?
高教“家底”也曾丰厚
11月10日,2022版无锡城市形象宣传片发布,惊艳了无数人。4627.46平方公里的城市面积,到2021年年底常住人口747.95万,无锡的规模并不占优势。不过凭借身处长江三角洲,怀抱太湖、毗邻全国经济中心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无锡先人一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财富密码。
早在百年前,米、布、丝、线为主的现代工商业让无锡腾飞,荣氏等六大民族工业资本集团,让“锡商”闻名遐迩。20世纪80年代,无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创立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就说当下,去年无锡GDP突破1.4万亿元,人均GDP达18.74万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解释了经济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无锡凭着过人的经济实力,早早为教育事业发展打了个好底子。
1897年,无锡人集资创办的竢实学堂,是全国开设最早的新式教育学校之一。当时,一批较早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无锡人办新学育人才,公办或私人创办的新式学堂蔚然成风,造就了钱基博、钱海岳、钱穆等文史学家。
历史上,无锡高等教育资源“家底”也十分丰厚。1898年创立的南菁书院作为当时的省立书院,后被更名为江苏全省高等学堂、高等文科第一类学堂等,为国家培养经世致用之才;1920年由经学大师唐文治创建的无锡国学专修馆后更名为无锡国专,与清华国学院并称近代国学教育“双璧”;1947年,私立江南大学创办,曾重金聘请社会知名人士来校任教,办学5年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历史上,无锡还有苏南新闻专科学校、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无锡纺织工学院、江南学院等。
不过,因种种原因,这些高校有建制撤销的,有并入其他高等院校的,还有迁出无锡的,隐入了历史长河中。
好大学为何不可或缺
从江苏省教育厅2021年底发布的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可见,全省168所高等学校,无锡共有13所,其中本科层次仅江南大学、无锡学院、无锡太湖学院3所,另有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在无锡设校区。无锡与有51所高校其中34所本科高校的南京、以及有26所高校其中9所本科高校的苏州,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在省内,无锡本科层次高校的数量,赶不上经济规模排在其后的泰州市(5所)、镇江市(5所)、徐州市(6所)。
纵然,近年来无锡的高职院校发展势头好,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双高”校A档建设院校,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名保持前五。不可否认的是,无锡的高教资源似乎无法与它的经济规模、发展需求相匹配,高教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显而易见。城市发展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不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多位专业人士在接受采访时都肯定了好大学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江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倩文一直以来关注城市教育、消费、发展等。她认为,当前中国城市整体的竞争格局与城市拥有的大学资源息息相关。“一座城市因为有了知名大学而有了灵魂,比如中科大之于合肥、浙江大学之于杭州、厦门大学之于厦门等。一所好大学让城市拥有良好的文化基因,有利于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李倩文说。
在她看来,大学的价值更在于支撑整个地区的经济、文化融合发展,为城市储备重要的未来建设者,“大学主要承担的是基础科学研究。大学里高精尖的知名教授、科研人员,本来就是城市创新非常重要的源泉。对企业来说,与大学合作可以形成从科研到产业转化的完整产业生态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市教育局高教处负责人也肯定了这一观点。“无锡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推进产业升级,就需要大量的专业的高水平人员。大学是人才的聚集地、蓄水池,也是科研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无疑是最好的助力。”他表示。
优质高教资源引进来
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意义,
立志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无锡,势必要聚集更多优质高教资源。
无锡在发展高等教育这件事上,可谓心心念念,迈步前行不曾停歇。2018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迁至无锡办学,2021年1月教育部正式批复转设为无锡市目前唯一一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目前,无锡学院加大与地方的契合度,政校行企的合作频频展开。2020年,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正式启用,让江阴市有了本科教育资源。东南大学在无锡开设分校已久,去年更名为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成为其异地办学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根无锡的江南大学在宜兴、江阴布局,宜兴研究生院在今年9月启用。
这两年来无锡市政府非常努力地走出去、引进来,与高校合作开办研究机构,吸引、组建团队提升无锡的科研、创新力。教育部2021年确定了首批12个未来技术学院,无锡紧接着一口气签下了11家高校的未来技术学院,以新型研发机构落地为支撑,在产业技术紧缺领域实现新型研发机构的全覆盖,来弥补无锡高校院所资源不足的短板。
下一个出口又在哪里
去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无锡增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下一个出口又在哪里?受访者都提到,全市上下要加深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地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的认识。
高教资源发展的目标与决心,无锡已在顶层设计中展露。《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构建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内涵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积极扩大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资源,培育一批一流学科、一流专业、高水平教师团队和高水平创新载体。
提升现有高教资源实力,不失为一个有效办法。高教处负责人认为,应大力支持在锡本科高校新增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层级。江南大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尚有潜力可挖;无锡太湖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明年有望获批;无锡学院正在加快创建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已在努力升格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
李倩文认为,在锡高校还需进一步优化自身专业结构,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高度契合城市发展所需。从长远看,大学要把自身发展放在其所在区域考虑,让其成为创新体系中的主角。
此外,在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背景下,引进境内外知名高校在锡合作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也是一条可走的路径。受访者提到,无锡应根据城市产业发展与规划,有针对性地拿出定制方案,吸引境内外知名高校来无锡洽谈合作。
结合现有的表现,李倩文已勾画出心目中更具魅力的无锡:生态宜居、城市文明,智慧智能程度高,拥有足够的知名大学、高水平医院,还有很多充满活力的企业,人们生活舒适有奔头。 (陈春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