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者, 怀兼容之德
长江拥有700多条支流,还把我国四大淡水湖中的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串联了起来。无穷颗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长河。
从空中俯瞰,无锡正好处在长江三角洲的黄金走廊中段,北面是奔流不尽的长江,南面是烟波浩瀚的太湖,京杭大运河流经此地形成一个独特的环状河道。
漫长的历史发展嬗变中,无锡倚长江、傍太湖、枕运河,以水韵包容之姿展现出一座江南之城的独特人文魅力。
江湖交汇
城内河流纵横、蔓延伸展,城外临江靠湖、水域开阔。
太湖绝佳处的水岸,有一块刻着“包孕吴越”的峭壁。泰伯千里跋涉来到梅里建立勾吴,把周朝诗歌与无锡土歌结合成了新的吴歌。吴、越、楚在这里得以全面融合。
随着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引发的南渡,这里又成为北方文化的避难所和输入地。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尽享水系福祉的无锡,凭借民族资本的发展,于近代异军突起成为全国五大工业都市之一。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与长江和运河带来的交通便利密切相关,当时“河庄木行”的木材运输可窥见一斑。无锡名人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杨镜明曾做过专门研究,“河庄木行”地处太湖锡南地域长广溪水系闪溪河畔河庄村,木行销售的木材半数为乡民建造房屋所需。
当年儿歌中所唱“徽州来了木客人”“新屋造遍南三乡”就是描绘了“徽州的木排经运河源源不断运来无锡,使锡南地域新安、开化、扬名各乡(旧称南三乡)盖遍新屋”的情景。
令人感叹的是,当时无锡没有租界、不是通商口岸,但这里有一群开放与灵活的人,他们经受十里洋场历练吸取“养分”自办实业,让这座小县城呈现出士农工商百业融合的繁荣风貌。
无边橹声
“九支羽箭一张弓,十道河流八路通。是处楼台皆近水,无边风月橹声中。”著名戏剧理论家周贻白的诗句描绘了无锡老城水乡风貌。翻开无锡市中心地名路名,循着字面意思就能联想出一幅船橹吱呀、小桥流水的秀丽画景:前西溪、后西溪、东河头、西河头、南上塘、周山浜、三凤桥、中市桥……
“水孕育了无锡,无锡又包容了水”,江南大学中国现代化道路与社会变革研究所所长汪春劼说,无锡老城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城,人们出门坐船不坐车,河道比岸上的路还要宽。如今能看到的无锡城最早的地图绘于南宋时期,简单的地图上就有穿城而过的直河(现中山路)。到了清朝城内河网以直河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面为金匮县,西面为无锡县,河网图上河道密布纵横交错。
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介绍,无锡老城当时的河道分布可形容为“一弓一弦九箭地”。“一弓”指的是东部弧形的护城河,犹如一张拉开的大弓;“一弦”指的是贯通南北的城中直河,也称“弦河”,是江南运河的一部分。两河之间的九条支河仿佛弓弦上搭着的“九支箭”。密集的河流分布在龟背形的老城之中,好似龟背纹理,又如毛细血管,连起了城里每一个地方。
几何中心
上世纪70年代,公路交通尚不发达,人们出门经常会坐船,工运桥附近属于当时无锡的繁华热闹之地。早上开始,江阴和无锡市区客轮对开,其中一班就是从江阴沿着锡澄运河往南来到火车站地区。在附近老居民的记忆中,船来船往之间烟火气十足,有大包小包走亲戚的乡亲,还有贩卖鸡蛋家禽等土产品的货郎。最高峰时期,无锡轮船站有42条航线,遇到春运、赶集等日子坐船的人大增,轮船站还要抽调船只临时载客。
后来,公路运输跃然而上,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出现,让人们“通江达湖”的时间大幅节省。上世纪的最后一个年头里,跨江“咽喉”工程江阴长江大桥竣工通车。这座中间没有桥墩的跨江大桥,代表着当时最高的技艺水平。大桥不仅连接起江阴和靖江两城,而且途经高速路网不断延伸着“诗和远方”。
而今,处于长三角几何中心的无锡,正以国家战略为指引,推动S1线、S2线、锡宜高速、锡太高速、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南接线、苏锡常城际铁路等工程建设。凭借着区位优势和交通支撑,吸引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流入,加快科创产业集聚,打造太湖湾科创带,进一步促进长三角“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江河湖水系融合成就了无锡今天的气质。恰如水能够沟通相连、包容万物,古往今来的开放畅达精神传承为现代“涵容力”和“锡引力”,推动无锡似长江滚滚洪流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