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远
万古奔腾的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如一条横贯东西的轴线,出世界屋脊,跨峻岭险滩,纳百川千湖,连接起锦绣壮美的华夏大地,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1983年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中,有一段内容形象地描述了包括无锡在内的太湖流域与长江深刻的渊源,“太湖和太湖平原是长江和大海共同遗留在陆地上的婴儿,可以说是长江之骄子。”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对各地的文化成就影响极其“深远”。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无锡诸多历史遗存就是其生动见证。
顺流而下
“长江一路流淌,位于下游流域的无锡受到它的哺育,血脉相连,滋养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江南文脉。”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表示,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区域文化数千年的持续发展和与黄河文化的不断互动,在长江流域最终形成了三个主流文化圈,上游的巴蜀文化圈、中游的楚文化圈、下游的吴越文化圈,“以前的文人喜欢游历,当时交通不发达,大家只能走水路,顺流而下,所以下游区域就成了大家最终到达的目的地,文化融合也就频繁了起来。”她表示,太湖流域自唐宋以来就是国内经济文化的高地,但历史地看这一板块的发展离不开长江文明的哺育和带动,甚至有学者认为“长江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摇篮”。
数千年来,中华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江南相对蛮荒。江南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变,就是3200年前的“泰伯奔吴”。泰伯将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无锡,这里也成为吴文化、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无锡惠山的“三茅峰”名称源自“三茅真君”,他们祖籍陕西咸阳南关,三兄弟在创立道教茅山派之前,顺流而下游历惠山,在这里创立了道院,在此之后漫长的历史上,惠山上陆续建有百余座寺庙、道观,如今头茅峰山顶依旧有古寺的遗迹。在无锡文化专家金石声看来,这也算是长江文化“无意间”地介入。他表示,又如春申君黄歇自楚国而来,在无锡兴修水利、开辟道路、增加耕地,将长江文化带入至此,并在无锡生根发芽,留下了丰富的、可供后人追溯的事迹。
史料中所说的“立无锡塘”就有一段故事。无锡文保专家夏刚草介绍,黄歇在无锡时,规范了运河与无锡湖,湖归湖,河归河;将无锡湖一部分变成陆地增加耕地,开凿运河时将土堆在了北边便成了堤岸,后来形成了北塘,北塘的地名也来源于此。
连绵不绝
长江在无锡的流域集中在江阴,因坐落在长江南岸,而得名“大江之阴”。位于江阴市城东黄家宕内的祁头山遗址,它的发现和发掘,将江阴乃至江南地区的人文历史推进到了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江阴市博物馆馆长翁雪花告诉记者,“作为马家浜文化时期一处重要的大型聚落遗存,也是我们目前考古已知的江阴先民最早的家园。”
高城墩遗址位于江阴市石庄镇大坎村高城墩自然村北,它所在的太湖北区聚集了圩墩、乌墩、寺墩等数十处遗址,高城墩是这个遗址群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1999年11月到2000年3月,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和江阴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在10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13座大、中型良渚文化中晚期墓葬。高城墩遗址的发掘,充分说明了良渚文化的多中心论,为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此外,江阴还有属于崧泽文化的南楼遗址以及夏商周遗存佘城遗址,证明了长江岸边数千年以来连绵不绝的人类活动史。
耀眼明珠
一份覆盖了35公里长江岸线、987平方公里市域面积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方案》已经出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无锡段和江阴段建设保护规划正在加紧编制。记者获悉,以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为主线,聚焦保护传承、文旅融合、生态治理、数字化保障等六个关键领域,无锡将集中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至2025年,把长江无锡段打造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耀眼明珠。
重点推动鸿山、阖闾城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努力推动祁头山、佘城申报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有序开展吴家浜遗址考古发掘……一系列计划陆续提上日程,这其中还包括建立长江文化遗产数据库,开展长江沿线文物和非遗资源专项调查,梳理革命文物、工业遗产、水利航运等文物资源存量,建立长江文化遗产数据库,对濒危文物进行抢救性征集等。
无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陆阳感慨,发掘研究长江文化,突出无锡长江文化辨识度,加强对高城墩良渚文化、祁头山马家浜文化等的发掘研究,意义重大。
(晚报记者 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