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长江流域的面积多达180万平方公里,从广义上讲,我国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同饮一江水”!激流中的一簇簇浪花,永不停息地追赶,永不停息地前进,在我们心底掀起万丈波涛,激发我们携起手来奔向大海,奔向光明,奔向充满希望的新时代。
“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四百多年前,在潮平岸阔的长江下游,走出了一位立此鸿鹄之志的少年徐霞客,自此,他激流逐浪,历遍名山大川,用双脚走遍了大半个中国。30余年里行程达9万多里,足迹踏遍了21个省,留下了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63万多字巨著《徐霞客游记》。
古往今来,历代都有人受其“溯流穷源”的感召。循着先辈志气,无锡开拓创新的步伐也越走越远。
溯江而上
饮水思源,哺育了这方土地的江水从何而来?1636年,心存疑惑的徐霞客已届天命之年,他深感老之将至,毅然踏上溯江之途,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也最壮烈的一次“万里遐征”,历尽艰辛,到达金沙江畔。
自古“学而优则仕”,自幼饱读诗书的徐霞客却穷其一生都在游山涉水,甚至发出了“何处不可埋吾骨也”的感慨,他何以选择了这样一条迥然不同的路?“江阴地处长江三角洲出海口南岸,境内河道密布,水系通达,襟江带湖”,无锡徐霞客研究会会长吕锡生认为,长江下游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徐霞客从这里走向全国提供了客观条件。
途穷不忧,行误不悔。徐霞客踽踽独行、游目骋怀,“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他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恣意,更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豪情。如今,为纪念徐霞客,其故里江阴市马镇已更名为徐霞客镇,白墙黑瓦、飞檐翘角间,立着一尊衣袂飘扬、长须老者的石像在眺望远方,秋风划过耳际,踏遍山河的少年壮志,言犹在畔。
临江而兴
无锡,一座百年工商名城。“工商皆本”“工商为先”,激发了一代又一代无锡人。上世纪初,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就如同高手弈棋一般,在长江下游的上海、无锡布局着心中的商业帝国。1918年,荣氏兄弟巧施“妙手”,在九省通衢的汉口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棉纺、面粉企业。“锡商”的脚步沿着江岸,在中华大地踏开。
“锡商”的缘起,要从1896年说起。这年冬季的一天,在无锡东门外运河边的兴隆桥畔,矗立起一幢16开间的西式二层楼房。一种从未有过的轰鸣声,让附近居民们感到惊奇。一家名叫业勤纱厂的近代工厂,由此走进人们的视野。“这是无锡地区第一家近代机器工厂,也是江苏省最早的民族企业之一”,无锡市作协副主席陆阳介绍,纱厂的创办人,是一对名叫杨宗濂、杨宗瀚的兄弟。
其后,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办起了保兴(后改名茂新)面粉厂,筑下了他们日后成为纺织、面粉“双料大王”的第一块基石;周舜卿创办裕昌缫丝厂,是为无锡历史上第一家机制缫丝厂;薛南溟放弃仕途,“试水”商海,创办永泰丝厂,日后丝厂的生产规模长期居于全国同行首位;经营布庄的唐保谦,联合蔡缄三创办了九丰面粉厂、庆丰纺织厂;唐骧廷与程敬堂办起了丽新纺织印染厂、协新毛纺厂。秉承着敢为人先的精神,无锡成为了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
1983年,无锡县堰桥乡把农村改革经验引入乡镇企业,创造了“一包三改”经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一包三改”获得肯定后,江苏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孕育出“四千四万”精神,形成了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
后浪奔涌
涛声依旧,一代又一代人的背影在逐渐远去,他们的遗风却在这滔滔江水的荡涤中,愈发生意盎然。
溯江而上的行者,告诉我们,路在脚下。无锡山水万程,步履不停:向东,赴上海举行科技经贸洽谈会,全方位对接长三角“龙头”,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大格局里令人瞩目的一个“大事件”;向西,与“荆楚大地”武汉共同举办“太湖杯”大赛,搭建两地科技沟通对接的桥梁,促使江城武汉和江南无锡科技建设比翼双飞。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阳光集团、无锡一棉、无锡金茂相继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兴建纺织基地;悬挂着“中欧班列‘江苏号’无锡—连云港—乌兹别克斯坦班列首发仪式”字样的货运列车鸣笛启程,缓缓驶出无锡西站物流园,途经连云港驶向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
……
水脉、人脉与文脉相融交织,让无锡大地上走出了千古风流人物,留下了惊世传奇诗篇,也为奔涌的后浪荡开层云千叠,伴着这绵延不绝的江水,谱写新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