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健康/广告

“小糖豆”确诊人数同比超一成

警惕儿童“糖尿病前期”病

  11月14日是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近年来,受饮食营养不均衡、运动量过少等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出现大量超重、肥胖儿童,低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常见。记者从无锡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了解到,我市儿童糖尿病确诊数量逐年增多,截至11月11日,市儿童医院确诊的“小糖豆”有100例左右,同比去年增长超10%。不仅如此,糖尿病先兆性疾病,如患有糖耐量受损、代谢综合征的小患者人数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专家建议,提高青少年儿童家庭对糖尿病的认知和预防,增强健康饮食、规律运动的健康生活意识。

  门诊“小糖豆”数量呈上升趋势

  很多家长听到糖尿病这个词,通常认为这是肥胖、爱吃甜食的中老年人得的一种慢性疾病,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儿童也会得糖尿病。其实恰恰相反,“儿童不仅会得糖尿病,而且低龄化趋势明显。”据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徐露莲介绍,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根源在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门诊确诊的糖尿病儿童中,90%为一型糖尿病。”据徐露莲介绍,儿童糖尿病可以分为一型、二型和特殊类型三大类,其中以一型糖尿病多见。一型糖尿病是由自身免疫导致的胰岛β细胞功能破坏、胰岛素分泌缺乏等原因造成的,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早期症状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俗称“三多一少”。而二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自身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相对缺乏所致,除了遗传因素外,多与肥胖、饮食结构不合理有关。据悉,确诊二型糖尿病的儿童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以前一年也见不到一个,现在每年都能‘逮’几个来。”徐露莲说。

  当心“小胖墩”惹上二型糖尿病

  体重近160斤的12岁“小胖墩”小华,本来因感冒去医院就诊,谁曾想竟然被“揪出”血糖值高。家长急了,感冒好了以后赶紧来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复诊,最终被确诊为高血糖。无独有偶,前不久,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来了一位“小胖子”,今年才13周岁的她,体重高达120斤。“身高156厘米、13周岁的女孩子一般正常体重90斤左右,120斤很少见。”据市儿童医院营养科主任蒋莉介绍,从体检报告可以看出,小琳已经有了高血糖症状,而且糖耐量受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肥胖儿童确诊二型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疾病。”徐露莲表示,特别是糖尿病前期疾病,如糖耐量受损和代谢综合征的小患者,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而糖耐量受损和代谢综合征是发生糖尿病的前期征兆,如未及时发现治疗,将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前期疾病作为一种容易进展为糖尿病的高血糖危险状态,小患者平时却不会出现症状,因此家长一定注意小朋友的合理运动和饮食。

  “肠胃炎”可能是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孩子恶心、呕吐、腹痛,许多家长都会以为是得了‘急性肠胃炎’。其实,还有可能是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徐露莲介绍,酮症酸中毒属于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不典型症状,发病急、病情严重,如不及时救治将危及生命。治疗中需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纠正酸中毒,补充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利用。

  “如果误诊成急性胃肠炎,并按照急性胃肠炎治疗,会直接造成生命危险。”徐露莲表示,肠胃疾病治疗需要给予葡萄糖注射,而对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来说是要促进体内葡萄糖的利用,相反的治疗方案可能引发心力衰竭、休克甚至昏迷,危及生命。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临床表现隐匿,无特征性表现,对不知道自己得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十分危险。

  专家提醒,对于儿童糖尿病管理,预防重于治疗。日常生活中,不要给孩子摄入过量高糖、高油、高脂食品,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鼓励孩子适度运动,强身健体。有超重、肥胖或发现异常的儿童,及早就医检查,确诊为糖尿病也不必惊慌,可以通过血糖监测、胰岛素治疗、饮食管理、运动和健康教育的方式有效控制血糖。 (葛惠 实习生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