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伯渎港37号的殷家大院坐落于悠悠运河边,黄金水道带来了便捷的交通,也铺就了财富之路。聪明的殷家人捕捉到商机,以窑业和米行发家,建起自己的院落,成就了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少见的大院大宅。
超级大院古色古香
向阳南路一直往南,从侨谊中学的西面拐过去,就是殷家大院后门。殷家大院位于伯渎港37号,经过修复恢复了旧时模样。
殷家大院建于清代,在历史上占地广大,南起伯渎港,北至花园弄。现存的这两路房屋原来应该各有四进,中间是一条60多米长的备弄,如此豪宅,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十分罕见。目前,东路四进房屋已修缮完毕,门口有两个抱鼓石,上有“福”字和鲤鱼图案。第一进建筑是个门厅,门廊下设有卷棚轩。穿过门厅往里走,是小花园,南面墙门上写着“大宅门”字样,北面则有“吉庆有余”几个字,门头上有精致的花鸟雕刻。
西路的第一进目前正在恢复中,后面几进的间隔也都有或大或小的花园、天井。其中,西路第三和第四进之间是一个大花园,花园西侧有卷棚顶方亭一座。卷棚是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多用于园林建筑。这种屋顶弧度给人轻松自由之感,呈现出柔和秀婉、轻快流畅的艺术风格,在苏州狮子林也有类似的方亭。
这处花园为整座大院内最大的一座花园,三面有檐廊围成,即便雨天也可在此赏景听雨。花园中摆放着兰花、万年青等各种植物,苍翠润泽、生机勃勃。
目前,整个大院建筑为一至二层,均为传统木结构,青砖墙体白石灰墙面,小青瓦屋面。其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和装饰体现了无锡地域传统的建筑特色及建造工艺。
敏锐商业眼光成就大家业
伯渎港一带有“下塘十里兴烧窑”之说,殷氏位列十大砖瓦家族之一。殷家从烧窑起家后,又发现了新的商机,在晚清时期转开米行。米行名曰殷利昌粮行,借助古运河、伯渎港极佳的地理优势,米行生意远近驰名。
在财富的加持下,殷家大院鼎盛时期是当地少见的豪宅,家中后花园桃红柳绿,亭台楼阁、花鸟鱼虫不一而足。相传,附近地名“花园弄”即因此而得名。
关于殷家的往事,周边依旧居住于此的老人也说不太清楚。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过程中,省内知名的文保专家戚德耀曾发现一段“河棚”遗存。如今,殷家大院门口的“河棚”已经修复。“河棚”是各个商户自行建造,一方面可使自家进货不受风吹雨淋,另一方面,方便走累的行人在此歇脚,因此又称“过街棚”。在殷家大院内工作的王惟民说,他经常遇到从北京、上海回锡的殷家后人,后人们会留恋地看一看祖辈们发家的地方,也为如今的修复措施而备感欣慰。(晚报记者 黄孝萍/文 史晨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