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公考季。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度国考报名人数达259.77万人,创下新高;超42万人报名2023年度江苏省考。有观点认为,持续的“公考热”“考研热”“教资热”等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当下年轻人求稳的心态。也有观点表示,“公考热”等现象背后,是公众对高质量就业的殷切诉求。
越来越多应届生加入“考公大军”
向应届毕业生倾斜,是近年来国考、省考招录的一大特点。2023年度国考计划招录3.71万人,其中2.5万个计划专门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2023年度江苏省考9272个录用计划中,有12.63%用于定向招录2023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越来越多的应届生加入‘考公大军’,目前我们校区内外同时在轨上课的近900人中,应届生占比达88.2%。”江苏华图教育有关负责人透露,高校对公考辅导的需求明显增多,为帮助应届生备考,去年以来,他们已在全省各类高校举办176场公益讲座、26场收费定制班,其中不乏重点院校。
启禾公考教育培训教师邵君怡认为,“公考热”正是社会竞争激烈形势下择业焦虑的投射。据她观察,关于就业的焦虑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些学生甚至从大二就开始备考,不少人特意申请选修第二学历,以便增加岗位选择机会。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江永清坦言,很多学生毕业后直奔“体制”而去,却并不清楚体制内工作的真正内涵,公务员岗位不一定能满足个人的职业期盼和收入期待,更不可能人人都适合这个职业。
有人看重稳定有人追求自我认同
职业体面而受人尊重、保障和预期较为稳定,对于初入社会的“小新”们而言,公务员系统的成长体系和职业通道较为完善,确实足具吸引力。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毕业生的平均期望月薪6295元,比上年的6711元下降约6%。其中,4000元以下期望月薪占比12.8%,高于2021年的8.9%;6000元以上期望月薪占比44.6%,低于2021年的50.8%。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收入并不是很高的“铁饭碗”,迎合了越来越面对现实的年轻一代。
一个月前,即将研究生毕业的沈星特地向导师请假,从北京的学校赶到南京,花近2万元参加封闭式培训班。沈星认为,考公的机会更公平,公务员“稳定”“有保障”,最能给予她安全感。
今年30岁的朱帅已工作6年,在南京一家企业当法务,20万元的年薪让不少同龄人羡慕,但他却并不满足。“现在的工作上升空间不大,我更希望运用我的所学专业和积累的工作经验,在更重要的岗位上服务社会发展。”
在公众认识里,“地位”“体面”“稳定”是体制内工作的标签,苏州市姑苏区新任公务员刘一然并不认同“公考就是图舒适”的看法。她认为,公务员首先是一个职业,从岗位、职级角度而言,不同的高度做不同的事,充满了变化和丰富性。
营造良好就业生态实现人尽其才
“想要为国家作贡献,门槛并不低,立志从事公务员工作首先应该具备公益奉献精神,其次要善于沟通和协调,懂得和百姓打交道,此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基本的公文处理能力、公共管理专业知识。”江永清建议,结合自己的个性禀赋、发展规划综合考虑。
“人岗匹配是最佳状态,这点在选拔关也愈发得到体现。”江苏华图教育老师王晟说,2022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卷变化较为明显,从此前的“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职位”“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职位”两类试卷增加到三类试卷,另设“行政执法类职位”试卷。江苏也连续多年探索实行分类分级考试方式,根本原因就是为了人岗匹配。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孙俊华认为,“公考热”实际上是就业心态和就业选择背后的就业生态问题,如何营造一个更良好的就业生态,引导大学生们做出最大化平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选择?如何让爱冒险的人敢冒险,愿拼搏的人敢拼搏,想创新的人能创新?必须考虑清楚这些问题,让人人尽其才、社会充满活力。
记者在省内某县(区)组织部门的问卷调研中看到,被调研的基层单位普遍更希望招有一定基层工作经历的非应届生,这样的诉求在调研样本中占到84%。正如专家所建议,一些还未考虑清楚职业与能力是否匹配的考生,不妨暂且放下对公考和编制的执着,在基层、在企业多尝试一些能提高职业经验值和“战斗值”的岗位,多一段在社会摸爬滚打的经历再决定是否“考公”也未尝不可。(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