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征文专版

千载有余情

  | 徐波 文 |

  秋高气爽,银杏树叶即将铺满楼下的小径。阳光正好,折射出空气中些许微尘,洒满了阳台和书房。在一侧书橱的顶柜深处,有一只浅黄色的纸盒子,里面保存着一叠叠装有照片的信封,上面标有日期和说明。打开这只盒子,就打开了一段段当年“我和灵山的故事”。

  1994年4月的一天,因缘际会,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临马山踏勘小灵山祥符禅寺遗址。赵朴老一行不顾山路难行,兴致勃勃地考察了遗址所在地,在古银杏树下仔细阅读方志文献,认真听取了度假区领导关于修复祥符禅寺、建造大佛立像的报告。在考察过程中,面对太湖山光水色,赵朴老留下了日后脍炙人口的一阙《忆江南》:“龙头渚,景色胜天堂。七十二峰争供奉,小灵山里建禅场,大佛法中王。”表达了对倡议建造灵山大佛的支持和期许。

  笔者有幸作为工作人员参与了整个接待工作,并承担了摄影记录工作。当时没有条件专门准备器材,手里拿的只有从家里带去现场的一台傻瓜相机,但获得了近距离接近朴老这位睿智大德和慈祥老人的难得机会,心中既有欣喜也有忐忑。

  赵朴老个子不高,在考察过程中始终仪容整齐、慈颜带笑,步履不疾不徐。在一次用餐过程中,接待领导特地安排了无锡惠山泥人厂的技师为赵朴老现场塑像。整个过程中,赵朴老一边和在座人员用餐交流,一边主动配合调整姿势,并多次询问在一旁工作的技师是否需要喝水、吃点东西。用餐结束,塑像也完成了,老人家站起来,俯身仔细端详神形俱备的泥稿后满意地点点头,和技师亲切握手并表示谢意,眼里满是笑意和赞许,技师和在场人员也深受感动。

  赵朴老是中国现当代的一位诗词、书法大家,当年手书《忆江南》时笔者正在现场,亲眼看到老人家缓缓执笔,略加思索,舒展的墨迹就从笔端流畅而出,挥毫落笔如云烟。众人凝神屏气,直到赵朴老落下最后一笔后仔细地打好启首章和名章,抬起头来微笑致意时,才纷纷鼓掌喝彩,那是老人家在灵山留下的第一份墨宝。自此以后,赵朴老先后写下十六首与灵山有关的诗词,这些饱蘸感情、抒发博大情怀的诗词,后来被集结为《灵山集》印行出版,记载了赵朴老对灵山大佛事业的殷殷期望和深切关爱,寄托了人们对他的无尽怀念和感恩。

  那次接待工作圆满完成之后,再次见到赵朴老是在同年的12月24日,灵山大佛建造工程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了签约仪式。在仪式上,老人家身穿黑色正装,执手杖,神采奕奕,作了重要讲话,他说:“造像艺术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反映,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极为宝贵的一部分。灵山大佛的建造不仅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件大事,而且是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与会人员深受鼓舞,仪式结束后,纷纷簇拥着赵朴老摄影留念,笔者也因此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在灵山大佛的整个建设过程中,从批准、选址、定名、定型、定位到定向,均得到赵朴老的精心指点,特别是由他提出的“五方五佛”理论,最终奠定了灵山大佛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在当年灵山大佛开光之际,赵朴老在灵山方丈室小憩,应茗山法师之请,写下了“欲招唐宋贤,来此吃茶去”的绝妙诗句,并和茗山法师、无相法师一起,在大佛脚下留下了一张三位高僧大德难得的合影。

  现在,照片上的老人们都已经先后离去。在每年赵朴老的生辰、忌日,领导们都会带队,前往大佛脚下西侧的“无尽意斋”,向庭院中赵朴初居士全身铜像上香、鞠躬、献花,表达灵山人慎终追远、知恩报恩的心意。

  今年是灵山大佛开光二十五周年。我辈生也晚,信封里的这些照片如吉光片羽般留下了对赵朴老云水襟怀的一个个回忆片段。“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赵朴初居士有厚德于众生,自当永远活在世人的心中,“明月清风,何劳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