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田,村民的笑脸,丰收的喜悦……随着柳家坪迎来大丰收,胜利摘掉贫困帽,《山河锦绣》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故事近日在央视一套落幕。真实接地气的故事,跌宕饱满的剧情、生动有温度的人物塑造更得到业内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小中见大,全景式、立体化、史诗般展现脱贫攻坚历史
时代既成千秋伟业,文艺当有鸿篇巨制。时间跨度30多年的电视剧《山河锦绣》力求在荧屏上展现脱贫攻坚历史画卷,将艺术化的创作与伟大的扶贫事业携起手来,传达着“中国梦”的美好,让弥漫着时代光辉的故事永久流传。
《山河锦绣》勇于尝试,积极探索,实现了全景式、立体化、史诗般展现脱贫攻坚历史。该剧深入探究造成贫困的原因,深刻阐述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通过塑造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对口帮扶单位、基层党员、贫困户群众等各维度的人物群像,将故事投射和浓缩在一个国家级贫困村的艰辛脱贫过程,以多元视角生动讲述两代人前赴后继投身扶贫和脱贫攻坚事业的感人故事。
值得称道的是,《山河锦绣》书写的是大时代,但却是通过讲述“小人物“的故事来展现。剧中普通的村民是被浓墨重彩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真实生动。脱贫之前,他们会有怀疑,有不配合、有自私的想法,但是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他们真正了解到这一伟大事业后,个人有了转变与成长,而这种变化,与帮助他们扶贫的干部工作密不可分。反之,村民思想有了转变之后,又会推动扶贫干部的工作顺利进行。《山河锦绣》不回避真实的矛盾,真实的剧情完整展现了脱贫攻坚的历史,让观众深刻理解剧中的那句台词:“无数个平凡无数个渺小,终将铸就伟大的事业。”
从平凡中发现伟大,讲述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故事
《山河锦绣》的两位导演从一开始就确定要拍一部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主旋律题材作品,“我们从平实、质朴这两个词切入,不悬浮,不洒狗血。不弄那些特别适合在电视剧中表现的戏剧冲突,在生活化处理上下了很大功夫,反复推敲戏剧和生活的平衡,试图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平衡点。”
《山河锦绣》是一部有温度的剧集,柳家坪的每个人物都鲜明灵动,充满原汁原味的生活质感。赵书和为人正派,性格倔强,与柳大满和国文一起为柳家坪脱贫各想妙招;柳秋玲直爽干练,一心投入到乡村教育事业中;满囤和满仓从“等靠要”转为积极求变,立志脱贫……《山河锦绣》展现的,不仅仅是从上到下的脱贫工作过程,更通过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让观众感受到富有浓郁人间烟火气和人情世故的乡土社会,仿佛闻得到泥土的真实气息。
此外,《山河锦绣》有难得的高度和深度,将农民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来塑造,在广阔的视野中,表现了中国农村的时代巨变,表现了中国农民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洗礼,塑造了新时代的农民形象,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存照。
更接地气、更人性化
对主旋律剧努力探索
扶贫剧很多,《山河锦绣》的特点在于讲述了党中央制定扶贫政策的来龙去脉,对于政策的出台有“揭秘性”。正如编剧由甲所说,《山河锦绣》告诉观众,国家为什么要进行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攻坚的难度在哪里,又如何上下同心,齐心协力,完成了将近一亿人的脱贫,造就了减贫史上的奇迹。
《山河锦绣》主创深知思想再高大上,没有结实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去承载,一切都是零。主创们用充满人性的精彩故事,吸引观众迅速入戏,平民化表达、喜剧风的台词,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山河锦绣》在家国情怀的立意下,讲好了新时代的感人故事,将理想、担当、信念深深地注入到观众的内心。
对于《山河锦绣》的创作,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又一次验证。“从故事到人物,从农村场景到表演状态,从形象到语言,观众都能感受到剧中浓浓的乡土风味,也能感受到农村发展与时代发展那种内在的契合感,对剧中主要人物也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共情。这一切,可以说都是生活带给创作者的灵感、激情和启示。”
(齐鲁晚报,图片来自剧方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