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晚报记者 刘娟/文、摄)午后,常到体育公园健身的潘女士发现,环城河的水比之前更清了。这样的变化缘于我市启动实施的冬季引太湖水入城工程。记者昨从无锡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该工程自6日晚间启动,城区居民的身边河不仅“喝”上了优质太湖水,还加快了流动,强健了筋骨。预计1个月内,运东大包围14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河道将完成一轮水体“新陈代谢”。
据介绍,太湖水原本是经梅梁湖、大渲河泵站,再由梁溪河,直接流入京杭大运河,仅运河周边河道会受到润泽,城区大部分河道难以“喝”到太湖水。但我市城区属于典型的平原河网区,水体流动性差,河道自净能力不足,尤其是进入冬季枯水期后,更需要借助外部动力畅流活水,提升区域水环境。
如何把经由大运河白白流走的优质太湖水充分利用起来,使其发挥更多生态效益?为此,我市自2019年起,启动冬季引太湖水入城工程。引水期间,位于梁溪河与大运河交汇处的仙蠡桥南枢纽节制闸关闭、地涵闸门打开,太湖水经穿运地涵流入运东大包围。“如果把仙蠡桥枢纽比作一座立交桥,那么,自然河道相当于桥面道路,涵洞则相当于桥下的下穿道路。”无锡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为保障引水期间区域内水位平衡,此前该引水工程实行的是“边引边排”的调度模式,即引水入城期间,利民桥、江尖等沿运河水利枢纽同步排水,这种模式主要使城区骨干河道受益。
今年,市水利部门对调度时间、水量平衡、水位调控、引排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实行更为精细化的调度方案。
在调度时间上,结合实际,将今年的引水时间定在12月6日晚,比去年提前了1个月左右。在调度水量上,经计算大包围内河道调蓄能力等综合因素,每日引、排水水量分别定为60万立方米、80万立方米左右。
在水位调控上,除考虑区域安全水位外,还充分考虑古运河旅游精品路线的游船需要,将古运河水位精准控制在适宜游船航运的3.4米左右。
在引排模式上,市、区两级水利部门联动,实行“夜引日排”的调度模式,即在每天晚上8时-次日早上8时,开仙蠡桥南地涵门闸,关沿运河排水泵站,日引60万立方米太湖水入城,各区域河道根据需求,通过开关泵闸,对入城湖水进行合理分配;早上8时-晚8时,关仙蠡桥南地涵门闸,开沿运河排水泵站,排出大包围内80万立方米水入大运河。
“晚间的运东大包围相当于一个盛水的水盆,不止区域内的骨干河道、支流等‘主动脉’,甚至是二级圩区等‘毛细血管’都能‘喝’到太湖水。”无锡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通过引、排水形成的区域水位一涨一落,相当于区域内发生了一次“潮汐”,不仅促进了水体流动,河道水质也进一步提升。根据监测数据,太湖水入城当日,梁溪河、环城河等河流水质明显提升。
据介绍,本轮冬季引太湖水入城工程将持续到明年3月。下阶段,市水利局还将实行“西引太湖水+东调望虞河水”入城的双路径引调水模式,进一步创新优化水利调度方案,深度改善城区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