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一个特殊家庭40年前的珍贵彩色视频突然现身网络,虽然只有短短的10秒钟片段,但引出情节丰富的背后故事。连日来,这个家庭寻找当年旧物、向记者讲述往事,揭开了无锡在我国外事交往中的一段辉煌历史。
10秒视频点燃热情
不久前,无锡青年丁晓圣在抖音上刷到一个40年前的视频资料,只有短短10秒。他定睛一看大为惊讶,视频中的慈祥老人正是他的奶奶,一旁骑在儿童车上的则是他的堂兄。随即,父亲丁志新再次辨认,确认了这个视频正是1982年9月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中国人》电视片摄制组在无锡取景时,拍下的他母亲和侄子的纪实影像。丁晓圣询问发布人得知,这个视频就只有10秒钟的片段,原始出处已难以考证。
“我将视频编辑后在自己的抖音上发布,关注和点赞很多。尽管视频短,但它对我们家意义非凡。我母亲莫惠英当年有着‘农民外交官’之称,事迹曾上过1988年9月2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那时候,受条件所限,最多留有照片,这次出现的短视频,可能是唯一的视频资料。”丁志新说,“40年过去了,当《中国人》的片段出现在网络,一下子点燃了一家人的热情——都想看看这部据说在海外播映曾引起巨大反响的电视片全本、看看片中自己家当年的模样。”
照片如故其人难寻
1982年,25岁的丁志新大学毕业后在天津一家研究所工作。那年9月,他到江苏出差,顺路回家探亲,赶上了英国电视台在家里拍摄电视片。在那个时代,外国人的出现引人注目,但丁志新的母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接待外宾,一家人也都“见过大世面”。这一次出差探亲的丁志新也被摄制组挽留下来参与拍摄。拍摄耽误丁志新返程,无锡市外办罗林根同志帮助他出具了证明材料。
就这样,丁志新亲历了拍摄过程,还请人用他的相机、黑白胶卷拍下了一些当时的拍摄场面。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摄制组有一名会讲流利中文的女主持人,她一头卷发精心烫过,喜欢戴茶色眼镜。可惜当时未能留下女主持人及摄制组成员的姓名,这也给今天找寻《中国人》完整片源带来了困难。丁家托英国的亲戚朋友打听,得知格拉纳达电视台2001年就已不再是独立电视台,40多年了,物是人非,跨洋找人几乎是大海捞针。
彼时无锡已是标杆
“《中国人》这部电视片在当年应该是中英合拍的。”丁志新翻找出了一本记事本,上面贴有1984年7月的一期《天津广播电视报》剪报,他还从其他报刊上摘抄下来一些关于《中国人》电视片的介绍。这些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提及拍摄方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香港天龙影业公司和英国的影视公司(台)。1983年起,电视片在美国、西欧、日本播出,引起轰动。
之所以选择无锡取景,是因为无锡河埒口大丁村一带通过养鱼、养蚕、种粮和工副业生产项目致富,成为无锡乃至中国社会主义城乡发展成就的典型代表,这在1979年10月11日出版的《无锡报》、2011年出版的《荣巷街道志》上皆有记载。从第一代人莫炳昌、唐荣娣,到他们的女儿女婿(第二代人莫惠英、丁海清),再到第三代、第四代……直至20世纪90年代,无锡这家人和平淑芳等家庭前前后后接待数十个国家的几百批次外宾,总人数达数万之众,甚至有外国元首到访。“来的不仅是外宾,还有全国各地来学习的代表团、港澳台同胞、旅居各国的侨胞,那时候的无锡和无锡郊区就已经是发展标杆!”丁志新骄傲地说。
期盼再书中外美谈
值得一提的是,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1972年3月至4月,美国来华的一个访问团就到访了无锡,其中一位成员威廉·约瑟夫后来成为美国威尔斯利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当时,他在河埒公社大丁村拍摄了大量照片。2012年,他再次来华时又到访无锡,并将这些珍贵资料送给了无锡,一时成为中外交流传奇美谈,还在程及美术馆举办了展览。1972年与威廉·约瑟夫一起来华访问的访问团其他成员,和莫惠英、丁海清夫妇及子女也有过合影。无锡广播电视台据此制作了《寻找1972》专题片,还采访了时年已92岁的丁海清。
“一个是静止的,另一个是‘动起来’‘鲜活的’。”丁晓圣说,“比起照片资料,现在我们想找到的《中国人》视频资料无疑更珍贵,一是可能它并没有在国内播映过,二是它对于我们家的意义无可替代、于无锡的历史存档也有意义!”目前,丁氏父子和他们的家族成员都在积极寻旧物找线索,也希望当年的知情人士看到报道后能够提供线索,共同为无锡再书中外交流传奇美谈。
(晚报记者 何白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