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城入冬以来,市民搬出了羽绒服、手套、围巾“三件套”,在饮食上也由“清凉去火”转变为“滋补润肺”,不少商家更是推出了冬季“限定美食”,街头烤红薯与糖炒板栗的香气让人垂涎三尺。不过,无锡市中医医院专家提醒,市民在享受舌尖上美味时,也要注意热量超标,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更得“防风寒,管住嘴”。
观念变化:
滋补保健,年轻人养生意识强
“要风度,不要温度”,这句话曾是冬季衣着单薄的年轻人对自己的调侃,但近几年,这句话逐渐被“动感单车普拉提,保温杯里泡枸杞”代替,养生不再是年长者的“专属”,更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年轻人养生消费趋势报告》显示,90%以上的年轻人具有养生意识,三成年轻人已经形成养生习惯。在冬季进补上,他们也有自己的“养生哲学”。
在经开区金融街上班的90后王佳(化名)自称是“惜命打工人”,入冬后,吃穿用行,她都加上了“保温套”。“秋裤自从降温后就没脱下来过,听说吃牛羊肉暖身体,我每周末要去超市买一点回来炖汤。空调暖不到脚,我就淘了一个‘暖脚神器’,让脚底也‘晒晒太阳’。”王佳说,以前上大学时,冬天只比春天多穿一件毛衣,现在随着对健康的重视和保健,“自己把舒服放在第一位,比起外在的美观,更在意身体的感受。同事们也会来咨询一些养身知识,感觉自己快变成‘养身达人’了。”
市场追捧:
“新三件套”畅销,围炉煮茶成“新宠”
“冬天要暖身,更要暖胃”,市民张女士手捧一袋热气腾腾的糖炒栗子表示。采访中,记者发现糖炒板栗、烤红薯和糖葫芦正成为“新三件套”,亮眼的色泽以及味蕾上的甜蜜满足,让它们受到各个年龄段的喜爱。经开区玉兰花园附近的一家超市售卖糖炒栗子和烤红薯,下午5点左右,门口便排起长队。“中午11点左右以及下午4点以后,是生意最好的时候,晚上8点前基本都卖完了。”卖场售货员向记者介绍,无锡市民对糖炒板栗情有独钟,店铺一天的销售量超过百斤,而且供不应求。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除了大家公认的冬季时令食品畅销外,在一张小小的烤炉上“围炉煮茶”成为“冬季新宠”。上周末,市民曹女士和朋友慕名在梁溪区一家网红店打卡,虽然“一壶茶、一个水果拼盘、几个糕点”的双人套餐花费近300元,但曹女士给出的评价颇高,“毕竟从来没有体验过在火炉上煮茶、烤柿子,这也算过冬的仪式感了。”
专家支招:
少吃少动多休息,种类丰富宜清淡
俗话说,“冬天进补,开春打虎”。虽然进补重要,但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宜,进补的食材也有讲究。无锡市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科副主任毕礼明介绍,人类的生活应当顺应四时和节气变化,“到了冬天,人体阳气内敛,身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在饮食上,需要减少总量摄入,口味清淡。食物的种类也尽可能丰富,侧重栗子、芝麻、黑豆等补肾类食材和牛、羊肉等肉类,水果最好以苹果、香蕉等温性类为宜。”
饮食调整的同时,健康作息规律也是必不可少。毕礼明认为,进入冬季,需要适当延长睡眠时间,早睡晚起,缩短户外运动时间。“天黑早,阳气收藏早,早睡可以养阳;天亮迟,阳气升发也迟,晚起可以固阴精。有健身习惯的老人,可以等到太阳升起,阳光比较充足时再进行40分钟左右的户外运动。”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多年门诊观察,毕礼明提到,“冬季是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群体,需要更加重视身体变化,注意防寒保暖,控制饮食摄入,油腻、重口味食物尽量少吃或者不吃。”(陈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