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有记录的传染病之一,曾经流行甚广。在20世纪50年代麻风病高发期,我国曾为麻风病患者制定了“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方案,采用封闭隔离的方式,在远离城市的偏僻之地建设了给麻风病人居住和治疗的“麻风村”。在大浮军嶂山脚下的树林中,就掩映着一处麻风病院旧址,这里最多的时候曾住了百余名患者。如今,麻风早已不是无法治愈的“恶魔”,随着一个又一个病人的治愈离开,这里关于麻风的印迹也越来越淡,曾经的建筑也已破败不堪,只剩两位康复老人留守于此看家护院,自给自足。
初代“方舱”什么样?
无锡麻风病院旧址在无锡市滨湖区大浮乡羊岐村1号,地图导航上并没有具体位置,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沿着山水西路一路向南行驶,才找到了这处不起眼的建筑旧址。
沿着小路往里走,穿过一片树林,便看到数排红砖房掩映其间。丛生的树木遮挡之下,在外面大路上根本看不到这里还有一个“麻风村”。走近后,满满的年代感扑面而来,共有9栋平房,还有2栋两层楼房,均为红砖清水墙坡屋顶。如今,这些废弃的房屋年久失修,门窗砖瓦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部分甚至已经倒塌,墙上处处贴着“小心危房 严禁靠近”的警示标语。
据无锡市军嶂休养院院志记载,军嶂休养院的前身是无锡市麻风病防治所,于1958年初由无锡市卫生局牵头筹建,当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防治所成立之初,租用的是原郊区大浮乡董坞里村的民居,经整修后建立了麻风病房,设病床85张。病人住在董坞里,医务人员住在2公里外的羊岐村。“建院前,我们花了大半年时间在无锡县的各个乡镇里摸排病人,那时病人都得从市里的西门走船运过来,很不容易。最开始收治了30多个病人,由两个医生、两个护士负责诊治照料。条件也极其艰苦,水电都不通。1962年,在箬坞里建病房、食堂、浴室后,病区就由董坞里迁到了箬坞里,我记得是郊区建筑三营来建造的。后来经过1966年、1973年两次原地扩建病房、医疗用房、厨房、职工宿舍等,条件设施逐渐改善,病床也增加到了200张。也就是现在这处旧址的所在地。”今年87岁的原无锡市皮肤病防治所所长李伯兴,见证并参与了无锡市麻风病防治所从成立到撤所的四十年时光,回忆起旧时光他感慨万分。
60年工作的历史见证
“加上山地,这一片占地约有60亩。最早的时候共有19栋房子,前几年修路拆了一部分,现在还剩下11栋。”原麻风村后勤管理员薛金法1985年来此工作,他告诉记者,最早的时候民政部门给每位病人每月发放12元的生活补贴,基本生活有保障。病人们还自发成立了病区管理委员会,种蔬菜、种果树、养猪,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由于政府重视关心,麻风病人在这里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和照顾”。
如今,院内只剩下老张和阿克两位病愈的老人在此疗养看护,他们都已在“麻风村”住了超过50年。老张今年85岁,是第一批病人,阿克也已67岁,15岁就来到这里治病,因为治疗及时,他俩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很难看出曾患有麻风病。现在,老张和阿克住在两层楼里,一人一间,周围的田里都种上了蔬菜,还种了一百多棵醉李、梨树等果树。空时就上街买点米和荤菜,或者在附近转转。“有人来看我们就很开心,疾控中心党支部还经常来买我们种的水果。老薛虽然退休了,也三天两头来看我们。在这住着已经有感情了,不想再离开了。”阿克说,现在他们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各种医疗费用由政府承担,有什么困难组织都会及时帮他们解决。
据了解,60年来全市共免费查治麻风病患者1812例。1998年以后,治愈病人陆续出院重新回归社会和家庭,防治所也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式撤销。2020年12月,这里留下的房屋被列为“无锡市历史建筑”。(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