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生活本该丰富多彩

关于《山水恋情》

  | 王金大 文 |

  1952年,我出生在宜兴归径涧桥古窑址旁的茅草屋里。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在求学的路上一直非常努力。经过了艰苦的特殊年代,在理应读书的年纪没有书读,对知识的渴求却从未停止过。

  人生要有方向但难以规划,命运虽有轨迹却无从把握,阴差阳错使我走上从政之路,从村(大队)、乡(公社)、县、市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走了40余年。由于工作需要,我经常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党政领导、教授学者、知名人士、同学同事,更多的还是平头百姓、布衣草民。他们大都生活在社会底层,为衣食住行奔波,为柴米油盐劳心,日子过得并不如意。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未出过远门,一辈子没有离开生他养他的地方,也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事情。他们日复一日地辛勤工作,用双手养活自己和家人,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他们的勇气和坚强令人敬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邪恶、不怕疾病、不怕死亡的大无畏精神,领悟了“对人心存善念,对天善怀感激”的为人之道。他们的音容笑貌和鲜活故事,犹如浪涛翻卷着堤岸,不停地撞击我的心扉,常常让我陷入沉思,记忆之门随即打开,于是就有了《篾匠老丁》《剃头师傅仇宝元》《几个农民兄弟的事》等作品。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时间总在不经意间流逝。那些曾经的往事,散发着时代的气息,铭刻着岁月的记忆,也就成了珍藏的历史。我敬佩祖父和父亲,他们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懂得敬畏天地、忠诚爱国、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秋风里的乡愁》,写的是祖父全家流浪生活的片段。祖父在世时,经常唠叨这段难忘的经历,嘱咐儿孙们要记住前辈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不成文的家训和家规》,潜移默化影响着我的人生,使我懂得做人的道理,拥有一笔精神财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旅游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如今,旅游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休闲方式。我也喜欢四处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山河,瞧瞧各地的风土人情。浩浩长江,巍巍长城,山川形胜,风俗人文,中华之美异彩纷呈,常常使我流连忘返,成为陶冶情操的好去处。在旅行考察途中,可谓“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一条难忘的沟》《羊卓雍错·梦幻般的湖》《秋色天台山》《哈尔施塔特》等文中的景色,刀劈斧砍般地镌刻在心间,令人难以忘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有了更高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以往那种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短视做法,终究遭到唾弃。我在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毫不客气地抨击那些损害环境的行为,先后写下《河荡》《河水·井水·自来水》《山泉进村》等文章。因为我深知,杀鸡取卵终将自食恶果;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们不能用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来换取自己的“美好生活”。集子里的《一荡清水向东流》《绿染青苗坞》《生态园里白鹭飞》《龙背山守望》《蠡湖水韵》等篇章,传达了我对环境保护的认知,以及对绿色明天的期盼。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作如同跑步,贵在长期坚持,重在真心喜欢。创作时迸发出的灵感,以及种种奇思妙想,犹如醍醐灌顶,令人兴奋不已,那种奇妙的快感和心理满足,唯有亲历方能感知。这是老天爷对作者的褒奖,也是其他行业无法获取的乐趣。《山水恋情》这本集子,就是我在奔跑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急促的呼吸、晶莹的汗珠、灼热的体温、真实的情感、匆匆的脚步,一并献给尊敬的读者。

  我从2003年出版《直面人生》,到2007年出版《珍藏的记忆》,总共用了4年时间。这本《山水恋情》的结集出版,整整花了14年。也许是上了年纪,精力确实有限;也许是上有老下有小,手头杂务太多;反正自己心里清楚,写作速度大不如前了。其实,写作也是一种游戏,既能娱人也能娱己。我当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心态,在文章中寻找别样的快乐。

  《山水恋情》,王金大 著,古吴轩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定价: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