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幼儿园环境,你的眼前可能就会浮现“城堡”“童话王国”……反正一定是充满着童趣的、五彩缤纷的。然而,在咱们无锡有一所近百年的幼儿园,当你踏进园门,那一眼看到的朴素会让你产生这样的错觉:这是幼儿园吗?
确实,走进这所百年老园,绿树掩映下的教学楼有着洁白无任何彩绘的外墙,只是简单打了一些灰色的边框,教学楼的走廊里也没有花哨的装饰,素净的色彩搭配有点不太符合幼儿园的特点。但是,当你能用心在这个园子里走一走,那些散落在角角落落的故事,正生动地向人们展示着一所百年老园的文化底蕴。
这就是创办于1928年2月的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她坐落在江南第一古镇——梅村。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彼此交好,互为能量,不断生长,是为“人事相善”——这便是梅村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梅幼)的园所文化,它像一束光,穿透历史的尘烟,照亮着当下。如今,这朴素的环境中,处处流淌着这样的“相善”。因为,会“偷懒”的梅幼人将环境交给孩子,鼓励他们在这一片天地里创想、改造,让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彼此交好、互为能量、不断生长……
让我们一起走进梅幼,聆听孩子与环境的故事。
有趣的“变形记”
涂鸦,是每个孩子从会握笔开始就最喜欢干的事儿。在梅幼,孩子们可以涂鸦的地方很多。长长的围墙曾经为一个孩子办了一场个人画展,画满了这个孩子喜欢的恐龙,后来这围墙又成了大班孩子送给幼儿园的毕业礼物,上面画了那一届大班每一个孩子的自画像;冬天墙上的爬山虎掉光了叶子,孩子们觉得太冷清了,就用红色、绿色、黄色的颜料在枯藤上涂鸦,涂出了另一片五彩斑斓的爬山虎;冬天的园子显得寂寥,孩子们说:“我要给幼儿园画点彩色。”拿起画笔,拎起小桶,装上颜料,路牙石变成了彩虹,树干变成了金箍棒,花坛成了最喜欢的草莓蛋糕,一堆石头变成了彩虹糖。
有一天,孩子们发现了墙壁上的洞、墙角的破损、树干上有趣的斑痕……这一次的涂鸦更高级了。洞口画个迷路的拇指姑娘,在敲癞蛤蟆家的门;窨井盖变成长长的梯子,上头画个月亮,底下画个自己,借助梯子爬到月亮上去看看;洞口画上几笔红色的“岩浆”,这个洞原来是个“火山口”啊;斑秃的墙壁稍稍添上几笔,立马变成一头大象,它正要去找自己的小象宝宝;墙根下长出一棵巨型草,两边画上两只小小的兔子,这棵草就成了可以给小兔遮风挡雨的大树;爬山虎的叶子好像一把伞,下面躲着一只小龙猫……
孩子们的创意令人脑洞大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学习、想象都被凝聚在笔端,成了这个园子里最灵动的故事,让这里的环境充满生机,也让我们看到了这里的孩子自由而快乐成长的姿态。这,不就是一种“相善”吗?
草地上长出来的路
那一年暑期幼儿园改造,将原来教学楼从东面到南面延伸的一大片空地做成了草地,并简单地用石板铺出一条通往教学楼的路。
9月,新学期开学,回到校园的孩子们兴奋极了,每天都会选择经过草地走进自己的班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从已经铺好的石板路上走。一个月的时间,草地上竟然歪歪扭扭“长”出了许多条路,清晰可见,就像蹒跚学步的婴儿行走的路线。“能这样践踏草坪吗?”“怎么办呢?”这些问题都被梅幼人抛给了孩子,她们觉得,既然是孩子走出来的,一定得问问孩子。
“从这里走到教室里近一点。”“我觉得草地上多几条路很方便。”“哈哈,好像是草地长出路来了,真好玩。”在跟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这些童稚的想法打动了老师。
“那怎么让它变成真正的路呢?”老师顺势而为。
于是,孩子们展开了讨论,进行了设计,一番忙碌之后,草地上被踩出痕迹的地方铺上了竹片,变成了竹片路;打上了木桩,变成了梅花桩小路。到了秋天,草地上还会“长”出落叶小路……一年四季,这片大草地上的路也在不断变化,不断生长。幼儿园90周岁生日,孩子们又把原来的石板路重新设计、铺设,提出了在石板上刻上年份的想法,孩子们称之为“时光小路”,路的两边四季有花,都是孩子们和阿姨一起种的。就这样,这条“时光小路”成了这个幼儿园的地标,也成了孩子们的网红打卡地。
圈地行动
“我们要找一块阳光充足的地种山芋,这样才能种出又大又多的山芋来。”在园子西南角的种植园地里种了两年山芋的孩子们发现,那块地方能照到的阳光太少,所以两年的山芋收成都不是很理想。今年秋天收完山芋之后,孩子们开始在园子里寻找,决定换一块地继续种山芋。
通过对光照的测量和记录,他们终于发现了幼儿园里一天内光照最多的地方——大草地最中间一块,这里没有大树遮阴,完全暴露在阳光下。
于是,他们开始计划怎样让这块地变成自己的。他们找来了草地上随手可得的石头、树干、树桩……将这些材料把想要的地围起来。
没想到,第二天户外活动结束,这些围挡的材料被其他班级的小朋友拿掉了一些,用到他们的游戏中去了,圈出来的地有了一个大大的缺口,怎么办?
回到班级,孩子们继续策划,他们制作了提示牌,画图示,告诉大家这块地已经被征用,其他人不能来占领。同时,他们又去做了一些口头宣传,“圈地行动”好像有点效果了。
冬天的幼儿园好像有点孤单,那就给她刷点颜色;需要一块地,任由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在园子里寻找,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构想去“圈地”;草地上的路走起来不方便,那就交给孩子去铺出一条又一条路……因为梅幼人始终觉得,孩子是园子里的主人,更是环境的主人,他们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及自身的发展水平对它进行改造或完善,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创造和表达,这样一个能够让孩子任意而为的崭新空间才是真正来自孩子,属于孩子,也才能真正与孩子融为一体,能相伴他们自由生长的。
行走在这个园子的每一个角落,看满地落叶不被扫掉,那是阿姨懂得孩子们的喜欢;看草地上凌乱的材料没有收好,那是老师明白孩子的需要;看歪歪扭扭的西红柿支架,风一吹就会倒,那是老师知道孩子还有办法……
总之,在这里,一抬头,一转身,都有故事在向你娓娓道来这一所百年老园“人事相善”的力量。 (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