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5版:创刊30周年特刊

关键词:慈善助学

慈善助学之旅从未曾停歇

  慈善助学仪式现场。

  记者拍下了助学会上感人的一幕,资助者和受助学生相拥。

  

  1997年,《江南晚报》记录了一群特殊孩子的故事,他们中有曾遭遗弃的聋哑女孩、撑起家务重担的8岁孩童、靠母亲打工为生的三好学生,报道刊发后社会反响强烈。

  这些孩子能及时拉他们一把就好了,晚报人萌发了助学之思。1997年8月16日,《江南晚报》头版刊发《慈善助学 牵动市民心 旱苗得雨 喜圆读书梦》一文,江南晚报社与无锡市慈善会等4家单位首次发起慈善助学热线,先后向社会各界推出多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业难以为继的学生,在慈善热线专栏中作了报道,当年共募得资金158832.5元,分别为30名特困学生发放资助金75176.4元,并给全市200名困难学生发放一次性助学金,结余53656.1元用于后续的困难学生的助学之用。

  从这一年开始,江南晚报的慈善助学之旅就没有停止过。

  每年我们都会实时跟踪捐款情况。早年我们会在报纸上及时发布结对情况,慈善助学从初时的一两个月完成结对,到现在一周,甚至几天。有时,资助者都是“秒抢”学生,当年稍晚知道消息,就只能等第二年的助学活动。慈善助学因为媒体的报道,还加入了很多异地力量。陈女士在无锡火车站出差返沪时购买了一份《江南晚报》,看到助学信息后再次返锡,交付6000元助学款资助两名大学生。上海、福州、广州等地都有打电话了解情况的读者。有一年,广州一名姓朱的私企老板,在无锡机场看到《江南晚报》的相关报道,特意从广州汇来1800元爱心助学款,资助一名高中生。

  我们记录了太多的热心人,吴老先生夫妇资助两个女孩,把她们当成自己的孙辈,希望孩子们在将来有能力的时候回报社会、传递爱心。香港的荣先生连续几年资助了上百名学生,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多年参与助学活动,有一年资助了100名困难大学生,无锡祥符禅寺也多年参与慈善助学,还有许多不留名的市民。有一年,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遇到“匿名热心人”。一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手里拿着一张《江南晚报》,根据报上刊登的市慈善总会账号,填写了一张2000元的现金缴款单,却不留名。一位女士拿着2万元,表示要用到最贫困的学生身上,同样不说自己的姓名。这些资助者中,有成功的企业家,也有下岗工人、出租车司机、退休职工,他们身上都闪烁着爱的光芒。

  我们也见证了爱的传递。当年正在读大学的小颜同学曾在父亲突然患上脑溢血,收入微薄的母亲面临着生活中的种种难题时受到众人的资助。他始终感恩在心,有了一点零钱也会放到学校募捐箱,参加献血活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点帮助,把原有的书籍、衣服捐出来,给需要的学弟学妹们。一位当年受过资助的律师,在工作稳定后,来到慈善总会资助了当年像她一样遭遇困境的学生。

  有时,全报上下同仁还会一起捐款。1997年慈善热线刚成立时,本报就在短短3天里,个人、集体捐资12935元。有一年,晚报以集体慈善助学志愿者的名义,与水秀中学的小陈同学结对,资助她完成中学学业。

  这26年,我们见证了17698名贫困学生得到慈善救助,资助金额共计6050.68万元。其中,3624名贫困学生与社会好心人成功结对,有1277名贫困大学生已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有14074名贫困生得到一次性慈善助学金。 (黄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