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8版:创刊30周年特刊

关键词:助农卖菜

持续接力为农户排忧解难

  菜农李玉铨面对只卖2角钱1斤的花菜,显得很无奈。

  

  江南晚报有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也不乏心系民生的人文情怀,始终关心、关注农民,致力于助农,多次以新闻公益行动为农户排忧解难。

  2011年4月,全国多地出现“卖菜难”问题,无锡惠山区玉祁街道礼社村也出现了花菜贱卖也难卖的情况。江南晚报及时抓住“礼社花菜贱卖也难卖”这一民生热点问题,于2011年4月14日派出4名记者兵分两路深入采访,一路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和菜场,分别采访了外来菜农、本地菜农、蔬菜合作社、蔬菜经纪人等,了解花菜难卖的实情和背景,另一路记者联系礼社村负责人,深入了解礼社村花菜种植的面积、价格以及菜农花菜难卖的焦虑等。4月15日,江南晚报以两个版大篇幅、图文并茂的形式刊发了组合报道。这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数十位市民致电本报热线表示想去买花菜,并发动亲朋好友以及同事一起去买。

  2011年4月16日至5月5日,江南晚报持续刊发了《数十位市民致电本报想买花菜,想要250公斤、500公斤的都有》《“农民伯伯种点菜真不容易”》《“礼社花菜销售难”再探究》《网上菜场免费为礼社菜农送货》《蔬菜批发部门日购礼社花菜50吨》《礼社菜农终于喘了一口气》等8篇报道,为“花菜难卖”奔走呼吁,助力菜农卖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3年,无锡的农副产品生产形势喜人,期间也遭遇了一系列难题。从年初的甘露青鱼积压,到年中的姬菇难卖,再到羊尖萝卜滞销……江南晚报对这些滞销农副产品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跟踪报道,一方面帮助“受困”的农副产品找到销路,同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思考:本地的农副产品如何“种得好”,也“卖得好”?

  2013年1月,锡山区鹅湖镇甘露青鱼积压滞销:从开网起算,只卖出总捕捞量的20%,剩余的160万斤严重滞销。江南晚报记者及时采访,1月29日发出报道《“皇帝女儿”今年也愁嫁,“甘露青鱼”积压160多万斤》,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帮助了青鱼销售,更让养鱼的农户了解到症结所在。

  2013年3月,持续天暖,惠山区洛社镇石塘湾一些大棚里蘑菇疯长,原本出菇期要10天,现在3天就出菇了,蘑菇价格直线下滑。面对大量蘑菇,菇农一筹莫展。江南晚报记者深入种植大棚探访,了解姬菇的生长和产出、销售情况,3月2日至6日,连续推出报道《气温高蘑菇疯长销售难急煞菇农》《不少人拿着本报找种植户买姬菇》和《菇农埋头种植营销乏术》。很多市民了解菇农的遭遇后,纷纷前去购买,很多零售商贩和公司上门采购。两天后,300多家菇农中,70%库存姬菇被小商贩们收购一空。2013年4月23日,菇农刘志勇给江南晚报送来锦旗,上面写着“江南晚报,为民解忧”,对晚报及时报道帮他们解决姬菇销售困难的善举表示感谢。

  2013年11月,锡山区羊尖镇南村萝卜滞销,大学生村官通过微博卖力吆喝,但地里的萝卜依然无人购买。江南晚报记者获知情况后,立即前往镇南村的萝卜田里进行探访,并于11月15日发出报道《大学生村官“吆喝”:等你到羊尖镇南村“保卫萝卜”》。晚报率先报道之后,其他多家媒体也跟进报道羊尖萝卜滞销的情况,镇南村的萝卜很快扭转销售状况,不仅商超前来“认购”,一些学校、企业、单位食堂也过来买萝卜,许多市民更是在休息日全家人驱车前来,感受在地里亲自拔萝卜的乐趣。

  多年来,江南晚报高度重视民生新闻报道,持续开展新闻公益行动,屡屡抢得先机,在无锡成为一种现象。 (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