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踔厉奋发,十年沧桑巨变。滨湖过去的十年,是新时代十年的生动缩影,是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滨湖大地的生动实践。这里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激发,生态靓丽指数逐年攀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全区GDP从491亿元提升至983亿元,年均增速8%,占全市份额从6.5%提升至7%;高新技术产值比重由2012年的29% 提升至2021年的72.6%,全社会研发投入比由2.43%提升至3.8%,人均GDP由9.36万元增至16.54万元。获评中国工业百强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百强县。
竞速产业新赛道
抢占科创“智高点”
面向未来,滨湖以打造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为主抓手,不断提升滨湖对创新要素和高端要素的吸附力、承载力,坚持用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十年来,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97亿元提升至764亿元,占全市份额从2%提升至3.6%;“十三五”以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一直保持全市前三;截至2021年年底,全区上市公司累计达20家,上市总市值达9181亿元,其中A股市值5958亿元,占全市的37.4%,居全市首位。
2022中国工业企业市值2000强榜单发布,滨湖药明生物、药明康德、上机数控、卓胜微、航发控制、派克新材等6家企业入围,入围企业数和总市值(7091.67亿元)分别占全市入围企业的15%和51.8%。细看榜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成为滨湖制造业“尖兵”,药明生物和药明康德包揽了榜单医药生物行业的前两名。十年来,滨湖把投资规模和科技创新作为土地供给的重要指标,坚持打造高起点、高质量特色产业。集成电路设计、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海空核心部件、智能装备、数字文化等产业集群营收增速均保持20%以上,培育形成生命健康、信息技术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协同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落地更多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特别是超10亿元、超50亿元,乃至超100亿元产业项目。
随着国际创新药产业生态圈揭牌成立,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上线启用,省级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创建,药明生物科技园二期等项目成功签约,隆盛科技等项目落户开工,全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能级进一步跃升,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0.6:48.9:50.5,优化为1:34:65,和过去相比,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围绕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智能网联汽车、旅游业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全区精选数字影视、“两机”专项、低碳环保、创意设计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布局元宇宙、量子、人工智能三大未来产业集群,滨湖“543”产业体系破局起势。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集中了全市90%科研院所的滨湖迸发强劲创新动能,建成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联合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中国(无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户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获批省电影产业创新实验区,涌现出“蛟龙号”“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和“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等“国之重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2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73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2项,连续多年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滨湖以山水为绢帛、以科创为针线,织就最炫“产业精微绣”,重新定义了“寸土寸金”——让每寸土地都充满科技含金量。滨湖人才总量达到16万人,其中科研人才超过2万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51%增长至3.5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12件增长至75件;建成政府主导科创载体面积近300万平方米,今年还将新建100万平方米。全区还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攻坚计划,精准滴灌创新型企业,加速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制造业“单项冠军”,市“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三类企业入库达到533家、占全市比重11%,推动更多科创企业上市挂牌;迭代升级“滨湖之光”人才政策,擦亮“吾+”人才安居品牌,吸引更多创新人才来滨湖发展、生活,打造世界级领军人才与研发团队高能集聚地;充分发挥科创母基金牵引作用,撬动创投资本、风投基金、金融机构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推动资金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