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6版:创刊30周年特刊

宜兴丁蜀镇:“陶式生活”散发瑰丽光芒

  不久前,包括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的在江苏外籍人士在丁蜀镇蜀山南街流连忘返。参与完“发现江苏·品味千年陶都”活动,一位外籍人士在海外媒体发表推文提及:“这是陶瓷的国度,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在太湖西岸,被誉为“陶都明珠”的丁蜀镇,承载着丰富的陶瓷文化,在不间断的文明嬗变中走进崭新时代。近年来,反映丁蜀镇经济形态、居民生产生活与地域风情特点的“陶式生活”,成为当地高质量发展的一抹亮色,散发瑰丽光芒。

  “流行色”伴随新时代铿锵足音

  帐篷工坊、咖啡文化秀、拉花艺术大赛等场面透着现代生活气息,现场很“潮”。前不久,“蜀山陶集杯”国际咖啡文化节在蜀山南街举行,一个与居民品质生活追求相匹配、并能供其进行社交活动的场域得以立体呈现。蜀山南街是声名远播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蜀山南街从文化引领、业态升级以及培植蜀山陶集品牌等途径实现了迭代活化,“流行色”与这个历史街区的底色结合,焕发勃勃生机。

  蜀山南街历史街区作为宜兴陶瓷历史的“活标本”,对老街的研究、保护、利用得到专家院士的关注和过程性参与,入选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类示范案例。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丁蜀实践”,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丁蜀镇镇长伍震球应邀在相关领域专家会上分享了“以退为进、逶迤前行、活态再生”的历史街区保护总体理念,得到与会专家学者好评。

  今年秋季,来自重庆荣昌、广西钦州、云南建水等陶瓷产区的陶瓷艺术家代表及“陶式生活”采风团成员共同见证了“活着的古代龙窑”及宜兴丁蜀传统陶瓷产业蓬勃发展的崭新面貌。参加前墅龙窑国际柴烧艺术节创作营的外地陶艺家代表王翠捷表示,柴烧不仅仅是先民们发明的一项工艺成果,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前墅古龙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这实在是“陶都明珠”丁蜀镇的荣耀。

  位于丁蜀镇的前墅古龙窑于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龙窑烧制技艺被列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古龙窑文化,丁蜀镇不仅建起了占地300平方米的龙窑展示馆,真实、系统地展示前墅龙窑乃至陶都丁蜀窑业发展的“前世今生”,还对古龙窑周边环境实施提升改造,打造陶文化新名片。

  串珠成链,中国陶瓷在历史时期的代表性遗存

  近两年来,丁蜀镇陆续对黄龙山地质公园、紫砂二厂文旅综合体、小窑墩青瓷遗址、丁蜀成人学校、葛鲍聚居地历史街区、蜀山口袋公园等与陶瓷文化紧密关联的历史建筑、遗址遗存进行规划保护、抢救保护与活态利用,“串珠成链”初具形态。

  丁蜀镇黄龙山紫砂泥矿井列为省级文保单位,这也是全国唯一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紫砂泥矿井。正在建设中的黄龙山地质公园整体面积近23万平方米,公园的打造将结合区域内矿洞、矿轨、山体、岩石等元素,全面展示黄龙山原生地质地貌、人文矿井遗址、矿湖自然植被,通过展示馆、书屋等配套的点缀,实现集基础研究、展示收录、科普教育、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打造陶都文化新地标,2023年建成开放。

  丁蜀镇白宕里的葛鲍聚居地历史街区,至今保留了清末民初融汇吴越风格的民居建筑,对研究家族型陶瓷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据《丁蜀镇志》记载,作为中国南方重要陶瓷之都的宜兴市丁蜀镇,陶器外销值得一提,葛鲍聚居地维系宜兴陶瓷外销,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往。其中,鲍氏家族清同治年间远赴新加坡,直销宜兴陶产品,开拓南洋陶器市场,为宜兴陶器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宜兴陶瓷制品外销主要在上海口岸进行,经营陶瓷出口业务的商号主要有吴德盛行、铁画轩、鼎泰陶器店等,这些无不与丁山白宕里的葛、鲍两大姓族人有关。

  宜兴发现的古窑址有40多处,其中丁蜀镇占比不少,宜兴也因此成为国内拥有和保存古代陶瓷产业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城市之一。丁蜀镇的黄龙山紫砂矿矿址、前墅龙窑、前进龙窑、葛鲍聚居地历史街区、古南街历史街区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被专家们誉为中国陶瓷在历史时期的代表性遗存,成为中国陶瓷史重要填充。“丁蜀镇陶瓷工业的遗址遗迹,以及活态的采矿选矿、制作生产、艺术加工等,在丁蜀镇有着全方位的展示,有空间布局,有时间跨度,形同大型场景式陶瓷文化露天博物馆。”如今,在丁蜀镇境内陶瓷历史文化珍珠星罗棋布,经由当地政府主导,融入了体验、互动、参与等元素和环节,演绎成为“陶式生活”的活动状态、模式及样式,从“壁画”过渡到了“动感电影”。

  紫砂人家,“陶式生活”场景的重要体现

  岁末时节,丁蜀镇西望村先后获得国际陶艺村、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的非遗旅游村寨两项荣誉。西望村600户人家,80%都从事紫砂陶瓷的生产经营,去年成为无锡市农民收入排名榜上的首富村。今年夏季,西望村的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周菊英家的庭院上了“最美陶文化院落”评比榜单。丁蜀镇镇长伍震球介绍,陶瓷产业集群的密度和规模以及陶瓷文化的丰富形态,构成了旅游服务产品的基本要素。其中,陶瓷人家的生产生活场景是呈现丁蜀特色旅游服务面貌的内涵素材。下一步,丁蜀镇将进一步激活“百馆(百家陶瓷艺术场馆)千店(千家规模陶瓷门店)万家作坊(陶瓷创作生产)”的陶文化资源,使古老陶都丁蜀镇的“陶式生活”骨架紧致、血肉丰匀。

  在丁蜀镇,“陶式生活”的面孔在缤纷的画面中若隐若现。其中,当地紫砂人家的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等,最具典型的地域风情。“陶式生活”不仅是紫砂人家生活美满富足的体现,也成为一处处场馆式的“陶式生活”旅游体验风景线。

  过去,丁蜀镇上陶瓷商店林立,货架成了紫砂人家的重要构成。近年来,丁蜀镇政府通过规划和引导,鼓励紫砂人家以一种面目可亲的样式介入艺术品市场,因此,紫砂人家转变成为各具个性的文化艺术场馆,走进紫砂人家,文风扑面,氤氲茶香沁人心脾。“婉转流霞,韵飞陶馆;芬芳月桂,香沁壶天。”这是位于丁蜀镇通蜀中路上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曹婉芬紫砂艺术馆的楹联,姓名镶嵌丝丝入扣。鲍志强紫砂艺术馆坐落在通蜀路上,这一处紫砂人家馆舍建筑汲取江南水乡民居特点,兼容馆舍风格,繁简有致,铺陈得当。毛国强紫砂艺术馆建筑风格恢弘大气,馆藏丰富。长乐陶庄临水而筑,进门迎面是石碾盘砌就的艺术墙,庭院内设有龙窑、陶缸残片砌就的院墙,给人一种“陶天陶地”的感觉。在丁蜀镇的紫砂人家吃茶是一种享受,素面素心的紫砂茶叶罐,不沾釉彩的紫砂壶,传递出紫砂人家的热忱与亲切。

  在丁蜀镇前进窑边上,画家、昆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利烽创立的静远堂工作室是一处雅致的去处。“‘陶式生活’有魅力,我这里常有各地朋友到访!”张利烽来丁蜀镇从事紫砂陶刻已有八九个年头了,成为“宜漂”艺术家群体的一分子。不久前,宜兴市新文艺群体联合会“宜漂”工作委员会成立,其中,在丁蜀镇从事陶瓷艺术相关的胡珂、周刚等艺术家都是“宜漂”艺术家的杰出代表。换言之,“宜漂”主要栖身于宜兴丁蜀镇。

  (晚报记者 何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