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一座拥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新闻报道能从多种角度为市民提供共享平台,探讨城市生活的无限想象与可能。从上世纪90年代末抢先撰写了《晖嶂名人墓群首次“浮出水面”》到今年独家报道《失踪百余年后归来!无锡惠山“九龙”终聚首》;从王彬彬在1997年将《珍珠塔》复排首演一炮打响到《“彬彬腔”第三代登台亮相》;三十年时间里,江南晚报始终坚持做有温度有深度、吸引人打动人、传得开传得远的文化报道。
在三十年的时间里,本报从未错过任何一次文化盛会。2000年,江阴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和余城马桥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无锡考古史添写了前无古人的重要一笔,本报记者提前赶到现场写下了《国内考古界聚焦江阴》的报道;2002年,无锡市政府决定启动惠山古镇保护与修复工作,刊登在江南晚报2002年12月11日1版的《“惠山古镇”重现可待》一文,引发了无锡市民对古镇修复的关注。同年,本报独家报道了《惠山古镇开发提速》。三十年,本报见证了惠山古镇的变化,上千篇新闻报道始终跟随着它的脚步,如《惠山祠堂挖出明代石室》《文化名城:古今辉映的“雅韵无锡”》《“惠山公园”计划重建》《看看三年后的“惠山古镇”》《乾隆御书“光霁祠”额碑昨重现》《龙头河两岸将恢复老码头》《惠山古镇的漫漫“申遗”路》《惠山古镇景区正式评定为国家5A级景区》《108座还是118座?惠山祠堂数量引关注》……
无锡素来名人辈出,名人墓葬也是一大文化遗产,江南晚报紧盯动向,积极为其发声。本报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撰写了《晖嶂名人墓群首次“浮出水面”》,率先提出了名人墓葬续接保护的观点。2006年《陈西滢夫妇墓列入“市保”》一文中又指出名人墓园被破坏,又面临荒芜无人理,此报道引起无锡文化界人士的重视,随后提出名人墓葬应当被及时保护起来,希望能将其列入市级文化保护单位。除此外,20世纪初本报发表了《无锡现存百余处名人故居,如何擦亮名人故居这张城市名片?》,此报道影响力颇大。
1993年,小王彬彬王建伟亲自写了《第一次顶替父亲演主角》一文,刊登在江南晚报上,表达对父亲王彬彬的感情。锡剧名家王彬彬是戏曲界的“大腕”,他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美唱段,尤其是《珍珠塔》、《双推磨》和《拔兰花》风靡全国。1997年江南晚报记者到《珍珠塔》现场探班,报道了它复排首演的场景。1998年7月19日在江南晚报刊登的《父子两代“彬彬腔”》,本报记者采访年近八旬的王彬彬,撰写了他一生的精彩故事。在2008年,王彬彬从艺75周年及其本人晋九华诞之际,一台《高唱入云彬彬腔·庆贺王彬彬从艺75周年》演唱会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上演。年届九十的王彬彬人逢喜事精神爽,欣然和儿子小王彬彬、孙子王子瑜同台献唱,本报也留下了《王彬彬,锡剧界永远的骄傲!》《祖孙三代同唱“珍珠塔”成了锡剧界的佳话》的报道。不久后王彬彬过世,本报回忆其生平,有始有终。
文化无锡,始终在奔跑中;江南晚报作为记录者,从未停止。如2019年《杨绛寄语无锡孩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102岁的杨绛先生在北京,通过电话亲切问候无锡老乡,这也是江南晚报社主办的“遥祝生日共享甜蜜”庆祝杨绛先生102岁寿诞暨“‘好读书’钱锺书故居励志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钱锺书为自己故居题过词?》一文中热心读者向本报爆料,引发了业内人士的争论和热议。
(马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