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聚焦无锡两会

提案万花筒

  把“玉飞凤”的故事 讲给更多人听

  作为无锡城市标识的玉飞凤,大多数人必须到无锡博物院或鸿山遗址博物馆方能一睹真容,且玉飞凤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比较单一,很难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了更好地弘扬无锡玉飞凤文化,政协委员张庆建议在无锡博物院一楼规划一处100平方米左右的玉飞凤文化展区,采用最新的展示技术,陈列玉飞凤及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凸显无锡特色,让更多的观众了解玉飞凤文化,弘扬无锡的城市精神。

  “目前,官方出土的玉飞凤仅见于鸿山越墓之中。我在长期从事古代玉器研究中发现,玉飞凤是战国时期流行的玉器造型,不仅仅出现在鸿山越墓之中,在一些民间高端藏家手中就有战国玉飞凤的精品。”张庆建议由官方发布征集公告,鼓励收藏家捐赠,并组织文博系统及拍卖公司的专家辨伪识真,将真品纳入玉飞凤展区进行展览。此外,可以依托无锡博物院成立无锡玉飞凤文化研究会,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玉飞凤文化研究。

  以小剧场为抓手

  走出锡剧发展大空间

  2008年,锡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入21世纪,锡剧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冲击,市场逐渐萎缩,观众群日益老化,人才流失且后继力量不足,锡剧遭遇困境。

  民进无锡市委建议,以小剧场为抓手,走出锡剧发展大空间。一方面,小剧场天然的亲民性可以帮助锡剧吸引年轻受众,如小剧场京剧《惜娇》中“坐楼杀惜”一场,在保留内核的前提下加快了节奏,将原本7分钟的戏凝聚到2分钟完成,更符合年轻观众审美习惯,小剧场化后,多地戏曲上座率超过七成。另一方面,小剧场在加快演创人员培养和锡剧创作方面带来了新突破。不仅如此,小剧场戏曲相对自由的观演体验,不仅拉近了观众与演员的空间距离,更拉近了心理上的距离,让观众更容易同角色产生共情,演员也能第一时间得到观众的反馈。

  (晚报记者 陈钰洁 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