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人来人往,书来书去

读《鲁迅的书店》

  | 叶梓 文 |

  诗人车前子在一篇随笔里谈到了自己的阅读感受:“鲁迅日记里,记得最多的,我印象里一是书店,一是下酒馆。”斯言诚哉。青年学者薛林荣近年潜心开展的“微观鲁迅”研究中,显然也捕捉到了这一重要的文化信息。他的《鲁迅的饭局》2020年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加印五六次,一度成为当年的热门图书。此书写的正是鲁迅先生“下酒馆”的文人往事。紧随其后,他相继推出的《鲁迅的门牌号》《鲁迅的封面》等图书,皆以微观视角复原了大先生的人生经历与诸多往事。

  而他新近出版的《鲁迅的书店》,则是承继微观研究的衣钵,对鲁迅书事所进行的一次细致而系统的梳理。

  鲁迅先生的书店往事,好多人会立马联想到三味书屋,其实,那是他少年求学时的私塾,现在成为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与书店倒是无关。当然,不少人都会知道,鲁迅与日本人内山完造开设的内山书店的往事。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鳞半爪。事实上,鲁迅与书店的活动极其频繁,正如其日记里所呈现的,他的日常生活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书店,就连他的绝笔信也是写给书店老板内山完造的。在《鲁迅的书店》里,薛林荣将鲁迅与书店的相关书事巧妙地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以时间为轴,研究了与鲁迅关系密切的28家书店,侧重于和书店的互动,后一部分则是以与书有关的相关话题为主线,譬如抄书、订书、藏书等史实为主。但两者前后呼应,相得益彰,恰好构成了大先生的书生生活,复原了他如何以笔为刀为一个时代发声和呐喊的故事。

  别有意趣的是,在书中出现了一些我们曾经闻所未闻的小书店。比如登云阁,这间名不见经传的书店,鲁迅曾数次购书。再比如丁卜书店,当时在销售《阿Q正传》时,也曾兼营床上用品,而现如今其旧址已变成一间新潮发廊。如此这般的沧桑巨变,读来令人不禁唏嘘。

  在《鲁迅的书店》里,我们从中读到了鲁迅鲜为人知的一面。尤其是书的后半部分,你会看到一个血肉饱满的鲁迅,仿佛一个书虫一般的鲁迅,可爱又有趣。他在购买古籍时发出了“线装书真是买不起了”的感叹,为了一册明代小字版的《艺文类聚》还会跟好朋友争购,甚至一边藏书一边卖书,以救穷,以汰冗剔旧。

  读完此书,不禁令人感叹:一册书店事,半部现代史。更让我佩服的是薛林荣于浩繁史料里惊人的钩沉爬梳能力,而且还能打通学术与随笔之间的任督二脉,将鲁迅先生的书事写得生动有趣,既看得见考据论证,又看得见生动故事。我最为欣赏的一篇是《内山书店》,既有史实梳理,也有自己的寻访故事,更有自己的理解,没有停留在史料的搜集整理中,而是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角度,旁征博引,堪称一篇绝美的文化散文。

  包括《鲁迅的书店》在内的一系列“微观鲁迅”之书,是薛林荣积二十年之功的成果。早在十几年前,我尚在天水报馆谋生,与他交集颇多,就知道他刚过三十就已经收藏了好几个版本的《鲁迅全集》,日日读,月月读,相关的随笔也在《散文》《北京文学》等报刊频频亮相。如今,十几年时间过去了,他开始一册接着一册地捧出自己的成果,这既是他悉心研究之后的水到渠成,也是时间予他最好的回赠。继《鲁迅的书店》,他的新作《鲁迅的书法》已经脱稿,且有部分篇目见诸于《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大报,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书法故事吧。

  《鲁迅的书店》,薛林荣 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