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谈家的团子

  | 过正则 文 |

  团子,从古到今,代代延续,生生不息。从城镇到乡村,从来没断过“香火”。它不仅是男女老少所爱的食物,更有其团团圆圆的美好象征。

  我,爱好吃团,尽管城镇的糕团店随处可见,但总吃不出年少时在乡下自己做的味道。前几年,无意中听朋友说,厚桥有个糕团一条街,无论年糕,还是团子,都挺好吃。只是地处偏僻乡野,不通公交,更没啥地标性建筑可参照,所以很难找到。好在现今科技发达,有了详址,精准导航,就能迅速找到这旮旯里的嵩山村——北小桥。

  这是个仅40来户人家、170多人的小村子。与其说是一条街,其实形似而已,路两边也就七八店家,不过,姓谈的就占了半壁江山。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团好不怕街面小,价廉物美自来客。有了最初的好感,随后是只要顺路,必定要稍拐个弯,去买上两盒,放入冰箱,渐作享用。

  今儿路过,便毫不犹豫地走进三间门面的“谈家糕团麦饼店”。里面的大桌台上,几只不小的钢精盆里是肉馅、萝卜肉馅、芝麻馅、豆沙馅,几位上了年岁的老姨,正熟练地搓团,捏窝,塞馅,随后放上小磅秤,不足又加上点馅。问起咋还称,她们也没看我一眼,只顾转捏着封顶,随后给了一句:“分量不可以少。”就再也没搭理我。倒是另一位揉粉的男主人说:“我们做了几十年,分量足,馅水(地方语)好,上门来的大都是回头客。”

  “我,想吃就又来,这么多年,我们至少应该面熟吧?”我与他搭讪着。

  “一天到晚,我们忙着做团子都来不及,早上四点起床,一直要忙到晚上十点左右,遇上逢年过节,那要更晚。平时来我这里的人多着,哪有时间认你啊!”他实诚地说。

  一边的女儿则接上话茬:“直接上门来的,事先订购的,加上网购的,我们哪有时间认人啊!我在外企工作,这两天是双休,也就全天帮着而已。”

  短暂交流,让我觉得这父女俩的话,没水分,挺实在。当我看着堂屋里满墙的奖状时,那主人眼中放光,且自豪地说:“这是我孙子幼儿园和小学里的,现在他已经上高一了,还有好多没贴上去呢!”“你们得全给贴上,让来买团子的看了,都会想到,这么优秀的孩子,家庭教育一定好,所以团子也有名气,怎么还藏着,这可是最真实的广告啊!”主人点着头,连声说:“好!好!好!有道理。”

  稍后,主人把我买的团子装进了礼盒,看着礼盒上“三让团子”的标识,问及主人为何取这名,他女儿接茬:“这也不是我们的商标,只是觉得这名有古意而已。”其实,我不问也略知一二,这地方与泰伯“三让天下”有关。先贤礼让天下,是值得敬仰与称颂的,把它的精髓揉进团子里,接地气,有温度,有历史。

  说起家人,他说:“我们家兄弟七个,现在四个在做糕团。过去,父母把我们养大也不容易,那时的生活是真苦啊,苦得没法说!现在有这样的好条件,真要谢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那你还准备把这手艺传下去吗?”他则乐呵呵地指着女儿说:“那是她们的事啦,她看都看会了,反正这团子的手艺不会失传的。”

  这话我信,就因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一种乡风,一种念想,一种愿望……